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好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用好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郑州

编者按

近日,市政协召开首次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12名专家和政协委员围绕“充分利用郑州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双月协商座谈会是市政协参照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建立的一种新的协商民主形式。本报特将此次双月协商座谈会的发言予以摘编,以供有关方面参考,推动工作。

阅读文化经典 建设书香郑州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 崔 波

图书领域的很多专家都说现在是“阅读最好的时代,也是阅读最坏的时代”。说是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各种新技术大量涌现,并在阅读中迅速得到应用,极大地扩大了阅读领域,使资源极大丰富,获取极大方便,检索、利用手段日新月异。说是最坏的时代,是因为社会阅读风气萎靡、低落、乃至消失;信息攫取“碎片化”,缺少系统的阅读学习等。

自从各种新技术进入阅读领域以来,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两种阅读群体,一部分是依赖各种新技术来获取信息,一种是依赖纸本文献获取知识,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本阅读,都是个人喜好,无可厚非。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注定了郑州是崇尚阅读和有文化品位的城市。阅读是提高市民素质、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工具,是一座城市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不会阅读的城市是没有生命的城市。阅读经典可以改变人生,阅读经典使人充满希望,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往往伴随着他的就是阅读历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往往就取决于其人民的阅读水平,所以阅读经典营造书香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想,应该使郑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散发浓郁的书香,美丽的城市拥有爱读书的市民,美丽的城市成为经典文化的传承者。

发掘郑州“黄河文明”文化资源

市政协委员、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常生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张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名片,不仅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更可以提升城市影响力。

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是和黄河相互交融的历史。在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大潮中,应聚焦“黄河文明”的特色定位,使其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我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提出建议。

硬件建设方面,创建地标性建筑景观,让市民和观光者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文明的气息;打造黄河文明主体公园与黄河文化影视基地,反映黄河文明发展历程,让市民在休闲中感受黄河文明魅力;升级黄河游览区,统筹黄河湿地,将其打造成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黄河文明自然旅游区;在市区建设若干所“黄河书屋”。

软件建设方面,建立郑州“黄河”品牌理论体系,奠定郑州“黄河”城市文化名片建设基础;挖掘开发黄河文化,打造郑州“黄河”城市文化名片形象识别系统并多角度持续宣传;创办黄河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提升郑州“黄河”城市品牌影响力;借助郑州“黄河”城市文化名片影响力,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挖掘丰富多样的旅游子品牌;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出版“文化郑州”,“文化郑州与黄河文明”等主题系列纪录片或者图书。

为“无名桥梁”进行文化再造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李洪太

自2006年郑州提出建设生态水系以来,一些涉水工程次第展开,已初见成效,但水文化的缺失显而易见。仅涉水工程、涉水建筑方面就大有潜力可挖。

在郑东新区,我们挖出了龙湖、龙子湖、如意湖、昆丽河,整治了东风渠、熊儿河,修建了几十座造型各异的跨河桥梁。但多数桥梁竟然至今没有名字,这既给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不便,也使桥梁文化、水文化的作用大打折扣。

鉴于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进行郑州全域水文化资源普查,制定《水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二是建立健全水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提高涉水管理部门的专业素养和决策水平,从项目设计、造型、命名、施工、管理、维护,不仅要考虑实用性的技术指标,也要考虑其文化属性要求。

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对已有的涉水工程、涉水设施、涉水建筑注入文化基因,进行文化再造。譬如对黄河、贾鲁河、金水河、熊儿河等历史性资源,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注入文化基因,恢复明清时期“郑州八景”中的涉水景观;对东风渠、龙湖、如意湖、昆丽河及其它新建库、闸、塘、池及新建桥梁等,从命名开始,以书法、绘画、雕塑等形式进行系统文化包装,努力打造城市艺术精品、旅游景观,文化载体。

郑州特色文化建设应围绕“中”做文章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保国

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文化会使城市充满个性、充满活力、充满创意、充满竞争力,它表现为城市的软实力,但又能实实在在地表现为硬实力。

城市的文化特色既来自自然环境的禀赋,又是该城市长期发展的结晶。城市的文化特色首先取决于城市的历史,正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是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前提。应该在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凝练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文化定位,结合、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其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从地理位置上说,郑州居我国中心地带,从历史上来说是中原文化、中国文化的中心,而且有“天地之中”等大量物质文化遗存支撑,选择“中”作为文化定位名副其实。郑州的历史文化凸显在一个“中”字上,特色文化建设也应该围绕“中”来做文章。既然为“中”,就应该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中”的特点来。首先应该着力建设中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体验区。在郑州,应该让人感受到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博大宏阔的品质。其次,在城市色彩和规划上按其居中的地理和历史,可以以“土黄”为基本色调。再次,作为“中”,应有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承载区,如建“中街”、“中园”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中原文化的存育之地、品鉴之地。另外,还要在传统饮食、传统节俗、传统技艺方面多加整理和展现,从而使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让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和人文气息

市政协委员、郑州考古研究院院长 顾万发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郑州市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国家的诞生地,地上、地下遗留下10000余处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保护和利用。怎样使其焕发活力和人文气息并在我城市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呢?

我提出以下建议:加强郑州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准确认识和认知郑州的文化遗产之特质和国家、国际坐标;要有一定数量的适度集中或规划有序的文化设施和非物的文化形式来表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要有专项文保利用规划,并且结合旅游,招商知名投资商业公司,加强文物利用和传承理念;加强创意文化遗产业态,如成都的“金沙”、杭州的“西湖印象”等;依托郑州商城和明清郑州八大景,以传统方式和现代艺术手段恢复老城区的主要文物景点,如开元寺、子产祠、关帝庙、夕阳楼等,打造“千年古都一日游”;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把郑州境内的大运河加以规划,打造成横跨郑州的大运河沿线经济人文旅游发展带;加强对近现代重要革命史迹的遗产保护、修缮、展示;加强城市文化符号的识别和应用;加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创意园区的规划打造;高度重视与根亲文化有关的遗产保护及利用问题。

着力打造中原雕塑公园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原院长 张松正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城市雕塑艺术在传承、发展华夏文明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城市雕塑重要展示形式的雕塑公园,成为传承、发展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不仅仅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连青岛、芜湖、铜陵等很多中小型城市都把雕塑公园建设作为文化创新发展和建设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无论是从区位、经济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雕塑公园建设理应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近五十名政协委员的不懈努力,郑州雕塑公园建设美梦成真。郑州雕塑公园虽于今年宣布落成,但令人困惑的是,其仅仅有一个公园的空壳,而作为雕塑公园主体的雕塑,却无踪无影。

雕塑公园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确困难很多。我们再次呼吁:保证“郑州雕塑公园”的“雕塑”主体性不变,切勿使其空有“雕塑公园”之名,最后沦为普通公园;制定实施计划,尽快开始“郑州雕塑公园”的雕塑建设;保障“郑州雕塑公园”的雕塑建设经费,按实施计划分批落实。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汪振军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郑州理应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起带头示范作用,通过文明传承与创新彰显城市个性,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郑州应该理清思路,找到突破口。

搭建平台。在政府、学界、企业间建立共通共融的平台,讨论核心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形成核心区建设的精神合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让政策、创意、技术、项目、资金、市场对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找到抓手。突出载体和项目的高水平、高级别、高品位,比如中岳文化论坛、嵩阳书院国学院、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城市、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动漫基地等。

整合资源。要整合全省的资源。比如黄河文化带的建设就要向西整合洛阳、济源、三门峡的资源,向东整合开封、新乡、濮阳的资源。

摆正心态。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目光短浅、盲目跟风。只有心态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科技提升。随着网络、电脑、手机、动漫等新的传播载体的出现,文化进入全新时代。要通过新的文化业态嫁接传统文化内容,让传统文化元素借助现代新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

铸造品牌。文化影响力主要靠文化品牌得以彰显,郑州也要努力打造在全国和全世界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用建筑文化扮靓郑州

市政协常委、河南东方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 李 群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与文化的体现与延续。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的许多特色历史建筑让人引以为傲,如郑州商城遗址、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及塔林等。现代建筑方面的代表则有郑州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但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成为通病。

当前,郑州城市建设该如何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何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城市管理者应有必要的文化自觉。城市建设需要拆和建,但要从城市大局出发进行认真的规划与科学论证,要精细推敲各个细节。

二是搞好老建筑再生,让城市空间有机再造,延续城市文脉。可以将民宅、仓库、工厂等老建筑改造成音乐厅、运动场馆等新功能建筑,融入传统中国建筑元素,带来新的空间感受。这不但使物质空间得以再生,而且使城市记忆得以留存,城市文明得以延续。郑州“二砂艺术中心”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三是顺势而为,莫急于求成。近期,市政府发布了“中心城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城市空间有机再造的大好时机,也是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机遇。要以此为契机,打造新时代的郑州中心城区,但改造不一定非要以三年为期。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郑州文艺品牌

市政协委员、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 阮志斌

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前,如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作出艺术精品,助推都市区建设,是我市文艺工作者和宣传文化部门都在探索的课题。

要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郑州文艺品牌,我们的创作必须实现“三化”协调即——历史文化的“当下化”、表现形式的“大众化”、作品推广的“传媒化”。

历史文化的“当下化”。这里更多指的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当下民众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热点话题,从历史文化中找准与受众心理相吻合的契合点进行创作。比如,在全社会向传统文化汲取“心灵鸡汤”的今天,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所蕴含的中庸文化,就能让人对许多疑惑茅塞顿开,是相当好的创作题材。

表现形式的“大众化”。要实现一部作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要找准“大众化”的表述方式,也就是找准创作体裁。在创作体裁的选择上,一是要有时尚的眼光,一是要有更大的视野。所谓时尚的眼光,就是选准最契合受众欣赏习惯的表现载体。更大的视野就是作品的传播不能局限在某一地域,应该有全国和国际的眼光。此外,还要根据题材找到最为合适的体裁。

作品推广的“传媒化”。在信息爆炸、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艺术作品的推广必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要有大手笔的推广策划,实现各种媒体的联动。

提升文化“软实力”

市政协常委、郑州师范学院自然博物馆馆长助理 张 强

如何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提升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都市区建设的“硬支撑”?我认为,要做好这篇大文章,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都市区建设中要加强中原文化的传承。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育化生成之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我们在都市区建设中对中原文化的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千年来,中原文化植根于乡土、开花与民间,滋润了乡风民俗。我们要把中原文化生活化,通过民间乡里的节会、社区街道的熏染,让中原文化落地生根。

二是要赋予古老的中原文化以时代内涵。《诗经》中有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要适应现在,是古老的中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要使古老的中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自我更新的吐故纳新。中原文化的“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在中原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的动态系统,从而实现了创新和超越。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赋予中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依托豫剧、文物、庙会和实景演出等文化形式,打造中原文化的时代亮点。

以“和”“中”文化 打造最中国的养心圣地

市政协委员、郑州万通汽车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秀丽

中国名字的来历就从咱们这里起源的,中岳、中州、中原。

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千年书院之一,地位和名气完全不亚于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应天书院。走进嵩阳书院听到、看到最多的是书院的历史和儒家文化。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其精华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庸思想、仁本思想、修平思想、和谐思想、日新思想、学习思想。

嵩山中岳庙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因为有了中岳庙的前身——太室神祠,太室山才被封为“嵩高山”,嵩山才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顺乎自然、清静虚无、以气养生等。

少林寺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少林寺,在少室山圣乳峰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至止少林寺为禅宗祖庭。佛家亦讲治心,佛就是觉者,由迷而悟,自凡而圣,一种极尊贵的称呼。能使迷者悟、苦者乐,由凡而圣的方法,就叫佛法。所以少林寺是养心的圣地。

综上所述,登封是最中国的养心圣地——豫和园的最佳建设地。

打好根亲文化品牌 创造郑州新优势

市政协委员、河南商报执行总编辑 关国锋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唯一明确了传承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经济区域。

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打造郑州根亲文化品牌,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传承历史和“以文带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利用根亲文化主题,打造郑州市根亲文化品牌,以便在郑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提升郑州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郑州市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研究和实施。机构设置上,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郑州市根亲文化联席会,作为郑州市统筹协调根亲文化相关事宜的常设机构。平台建设上,建立“郑州根亲文化或寻亲网”,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交流搭建平台;研究论证并融资建立郑州根亲文化博物馆;建立郑州根亲文化推介会和“根亲文化论坛”,打造“根亲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境外媒体和电视台,创办“根亲文化”品牌栏目,推介郑州的根亲文化资源和投资优势,实现品牌效应;拍摄大型根文化系列纪录片,宣传推介中原根文化。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