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东街:
一代名相高拱故居
新郑8.5万张社会保障卡开始发放
“六对比”比出美好新生活
淮河路农民创业园:
“粮仓”里走出创业路
“好想你”公司荣获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东街:
一代名相高拱故居
(上篇)

新郑东街:

一代名相高拱故居

新郑市区东街的亭旨胡同、八卦洞胡同、仁义胡同始建于明朝,现多处遗存有近500年历史的明朝宰相高拱故居的古建筑,有皇帝敕造并亲笔提名的鉴忠堂、设计奇特的八卦洞……作者近日来到新郑市区东街,亲身领略了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智建八卦洞,免粮救新郑。从新郑市区的商业步行街沿东街向西走约100多米,就来到远近闻名的八卦洞。窄窄的胡同两侧,遗存有好几处大青砖建造的老房子,虽然看起来饱经风霜,却让人产生一种厚重的感觉。52岁的高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高鸿宾热心地告诉作者,“要说八卦洞,就得先说说高阁老。”他指着周围一带的房子说,从仁义胡同往北,还有八卦洞和东街北边的亭旨胡同等地,都是高阁老的故居。

据史料记载,高拱于明正德年间生于新郑,出身官宦世家,十七岁魁于乡,嘉靖进士,曾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隆庆时为首辅,万历时为顾命大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据老辈人讲,高阁老自幼聪颖异常:“五岁擅对偶,八岁诵千言”。 虽官至相位,但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体恤民情,更不忘家乡父老。据传,建造八卦洞之举便是有力佐证。

八卦洞本名澄心洞达观亭。相传高阁老有一次回新郑探亲,闻知久旱不雨,秋粮绝收,饥民流离,顿时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向皇上奏陈灾情,请解万民于水火,免纳皇粮。在皇上要亲视灾情之际,当地既高兴又心焦:见驾之事无上荣耀,但县衙连拿出隔夜之粮都捉襟见肘,大兴土木建迎驾行宫更是让众人无计可施。高阁老慧心独到,提议建造八卦洞。不足半月,一座五丈长、三丈宽、三丈高没有大梁且造型别致的两层行宫,在县城东街南侧竣工。底层的澄心洞石基铺地,有三个门洞,根据八卦阴阳的说法,象征出三界外之意;上层是达观亭,四面设门,门窗隔扇高大明亮。整个宫殿呈拱形,不用梁檩,暗喻免梁(粮),造型精巧新颖。底方顶圆,宫分八室。正中大拱殿意为天,后侧小拱室寓意为地。两端六室:水、火、雷、山、风、泽呈“工”字形拱拱相套,左右逢源,浑然一体。 因澄心洞达观亭的设计灵感是从阴阳八卦所得,民间又称八卦洞。

皇上来到行宫,对外圆内方、斗拱相连的精巧设计和内部尽显中原特色和风土民情的陈设,赞不绝口。高阁老借龙心大悦之际请奏:“万岁看这大殿结构如何?”皇上若顺口说出:“造型独特,只是没梁。”高拱便可跪地谢恩,新郑也免却年贡皇粮。在身后大臣张居正低声提醒下,皇上幡然大悟,幽默道:“此殿风格迥异,妙趣横生,只是缺少了横棍。”听闻此言高拱大失所望。皇上念及灾情实况,还是免去新郑一年的皇粮。之后,人们为缅怀高拱,便把他的画像供奉在八卦洞中。虽然八卦洞于本世纪50年代已拆除, “风沙前面刮,朝廷后面跟。明知没梁殿,却说少横棍。”这首民谣至今仍在新郑代代传唱。

宅心仁厚让一墙,仁义胡同美名扬。沿胡同往南走约100多米右拐,作者一行人便来到了通向南街的仁义胡同。在胡同两边几株大树的掩映下,遗存的古宅子显得更加静谧安闲。虽然屋砖早被风雨剥蚀,棱角尽失,但是高耸的屋脊,依旧能彰显旧时主人的显赫和阔绰。当问及胡同名字的来历时,高鸿宾告诉作者,胡同原先没现在宽,只能过一辆架子车。早先这里住着高、刘两家人。因盖房挖地基两家起争执并对簿公堂。高家一封家书将事情原委告知高阁老。高拱在回信中规劝家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出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高家见信后随即便让出了一墙(过去的墙约70厘米左右宽)之地。看到宰相家人此番退让,刘家也主动让出一墙之地。高阁老的仁义之举让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也生发了这段百年佳话,从此也就有了仁义胡同。

作者 王保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