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古书名意解
新书架
闲居寄情书画客来,煮酒蒸茶说古道今
实事求是
古代官员的教材
寒林微熙 陈忠南
小喜欢
感悟法律之美
山水清音(国画) 北山堂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代官员的教材

范方启

古代的领导干部,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也要接受专业教育,学习的目的为了培养官德。官无其德,如何使人?统治者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培养官德的专业性的著作并且不少,《官箴》、《帝范》、《臣规》、《帝鉴图说》等,都算得上很有影响的文献。从事这方面研究并且成果颇丰的大师级的人物有西汉的杨雄、唐太宗李世民、则天女皇、明大学士张居正等。

《官箴》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出自不同的时代,出自不同人之手,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官箴》也就是针对官场的某些现象,提醒身为领导的应该怎样为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箴》,公认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来的一批秦朝的竹简,其中就有一篇专门谈为吏之道,这就是最早的干部培训教材。大意是,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基本上将官德勾画了出来。

《官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完善,西汉的杨雄也写过几十篇的《官箴》,以后历代都有《官箴》出现,仅仅被列入四库全书和史部保存的就有8部107卷之多,可以说,其专业性相当了得。

若论影响力,南宋吕本中的《官箴》当为佼佼者。吕本中本人在朝为官,属高级官员,政治经验丰富,目睹着朝廷的无能和官场的腐败,他感到改朝换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为提醒后人重蹈覆辙,便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辑录成册,虽然只有33则的篇幅,但言简意赅,的确为官德培养的经典之作。

吕本中提出,为官要做到“清、慎、勤”。这三点被后人称为千古不易的为官之道,清乾隆帝曾专门手书这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以示推崇。

在吕本中看来,为官必须要树立“清、慎、勤”这三德,得此“三德”,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到皇帝的肯定,可以取得下级或者老百姓的称赞。立德事实上也就是方便自己。当官的人见财不能自制,自认为拿点钱拿点什么都没关系,则无所不为,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这话的意思是说,做了错事,后来费多少劲来补救,当初为何不警诫自己不干那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呢?深入浅出,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手的《帝范》,是唐太宗当皇帝当出的心得。帝范,帝范,也就是做皇帝的规范,表面上是针对帝王,实际上没少针对官员,也是官员立德的一部好教材。《帝范》其实是为太子李治所写的,唐太宗也有着秦始皇一样的私心,希望江山一直姓李,说与家人的话语自然都是一些肺腑之言。唐太宗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谈怎样去当一个皇帝,可谓用心良苦。除此之外,他自己还编了一个《自荐录》,都是自己深刻的体会。

武则天为教育臣子编了一部《臣规》,意思也就是做大臣的规范,苦口婆心地告诫大臣要怎样忠于国家、忠于皇帝,要怎样的工作。

明朝大学士张居正的《帝鉴图说》是写给明神宗万历皇帝看的,神宗当时年龄很小,张居正辅佐他,为了能使神宗看得懂,用了不少直观的图画。图画加故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性的连环画,这样的连环画的读者一直不少,以至于后来的市面上都能找到《帝鉴图说》。81个小故事,从尧舜开始,一事一议,具有相当强的启发性,不仅皇帝看,众多的官员都爱看,影响力自然不可小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