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绿城杂俎
博古斋
知味
郑州古塔
新书架
随笔
lh4a136
lh4c5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城杂俎

闲话家具

孙青瑜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具,没家具的家叫空徒四壁,透着无法生活下去的窘迫,诉说家已非家的凄苦。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家具文化史是属于富人的,它和玉、紫砂、书画文化一样,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无论是宋元之典雅、明之简约还是清之繁缛,其选料到做工所需的工钱,贵到让穷人家难以望尘。据说胡雪岩的豪宅建好后,光打制堂器就花去200万两白银,件件皆是上等的金丝楠木和紫檀打制而成,多少年后,仍观之如镜,抚之如玉,只是这些“美”的呈现,需要“钱”作后盾。

据奶奶讲,过去大地主家每嫁一女,均是提前几年准备,工匠们日夜打制,精工细磨,短则三至五年,长则十年八年,才有出嫁之日那“排场”的嫁妆队。而一般人家,家有大条凳、小板凳、大箱子和方桌条几者,已属“富裕中农”,哪里还讲什么工艺,大刨子一刨,只讲实用,不求观赏。由于所用材料低劣,保存不久,自然也就被抛到了家具文化之外,与草鞋、编织等贫民符号形成一种富与贫的文化对弈、阶层的对垒。

更贫穷人家连这些粗糙的家伙也没有,心里却又不甘心展示贫穷,便请来灵巧的工匠,用土坯垒出一屋子堂器,方桌、条几、太师椅……随后再用彩漆漆了,不但能遮盖住原始的粗陋,还能防水护器。这种泥家具,在我很小的时候镇上还有不少,若不知根底,走进那一屋子的“富有”,还真不知此家深浅呢!

记得小时候,母亲用头发渣儿和泥,用锤子千打万敲后,在院子里“糊”了一小方桌,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全家人都围其就餐。而再懒一些的人家呢,泥饭桌也不“糊”,每到吃饭,一人端一海碗,自寻墙角去“蹲”——这种现象在我小时候还比比皆是。日子的富与贫,一直由物质在诉说它的存在,如穿着、汽车、飞机、庄园、土地的拥有量等。

家具也在其中。

中国文字里,凡是和家具有关的物什,皆带一“木”字旁,床、桌、椅、柜……而实际上,中国家具史要比中国文字史资格老得多。据考古发现,在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有了木质建筑遗迹,同时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床”字。考古一“挖”出,像是“挖”出了中国家具史的源头一样。而实际上,从农村泥制家具顽强的生命力来看,中国的家具源头应该是“泥”制的,而不是木制的和青铜器所制。只可惜泥制家具的文化史,一直在中国家具文化的视野之外,让我们家具起源有了“真”而不实的说法。

一文友去日本访问回来感叹说,日本人家里除了一个盘腿而坐的几与榻,再无其他。由此可见,日本家具和韩国家具一直停留在秦汉的“席地而坐”期,而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家具却停留在原始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家具文化自汉朝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日新月异的步伐,从《唐宫乐图》到敦煌壁画,从《捣练图》到《消夏图》……一幅幅一张张,记录着中国家具的演化史,从矮到高,从简到繁,从实用到夸富,渐渐发展成一脉集实用、观赏、炫富、审美、工艺美术为一体的文化,实际上这种文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离得很远很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