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郑在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南水北调
郑州,永远的铭刻
迎世纪工程南水北调 看丹江碧水盈润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永远的铭刻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

本报记者 朱 华 通讯员 刘玉钊 景建国

世纪梦想终成真

南水北调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也是跨世纪建设、跨流域调水的特大型水利工程,更是一项宏伟的生态环境工程、经济工程和社会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时间定格在1952年10月30日。是时,毛主席视察黄河。邙山之巅,滚滚黄河,毛主席指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同时,他也如诗人般感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毛主席的设想很快变成行动。同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与有关部门开始组织考察队,开始大量勘测与考察工作。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发展,华北地区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越来越大。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

对于北方,水资源始终紧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京津等地区水资源短缺,解决缺水问题,必须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广节水措施。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除进一步研究和搞好全面节约用水,挖掘当地各种水源潜力外,尽快实施从邻近长江流域丰水区调水是十分必要的紧迫任务。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总投资5000亿元。其中,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等高线一路北上,在郑州以西通过隧洞穿过黄河,走京广铁路西侧,自流到北京、天津,主要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缺水问题。规划调水130亿立方米,分两期实施。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414公里,其中陶岔到北京1277公里、天津154公里,一期工程每年调水9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的的确确是世纪工程。1952年,毛主席提出宏伟构想; 2002年12月27日,时任总理朱镕基面向世界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再到现在,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终于梦想成真!

干渠征迁迎难上

2009年7月28日,南水北调郑州段正式开工。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刚性政策,亲情操作”的原则,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的情况下,查难点、攻难关,解难题、化纠纷,使得干渠征迁工作迅速展开。

为了做好干渠征迁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主管领导更是多次现场指导工作,并要求:把南水北调工程征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结合征迁时间紧、任务重、补偿标准低、群众诉求高的实际,研究制定政策,出台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同时高度关注施工中热点难点等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将南水北调施工环境维护列入郑州市重大项目推进周例会重要内容,要求每周有专题汇报。特别是对于一些拒不搬迁影响施工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领导对责任人进行约谈,督促尽快解决问题。

各部门通力协作,真抓实干。市国土局、公安局、交通局、水务局、林业局、信访局、市政局、园林局等按照职责分工齐心协力支持征迁、齐抓共管开展征迁工作,如遇到附属物、地类错漏登等问题时,相关国土、林业、园林等部门随请随到给予业务协调,当遇到阻工和施工车辆通行问题时,公安、交通市政等有关部门积极帮助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征迁氛围。

南水北调黄河南郑州段最长,开工又晚,而且穿越城区段长达60公里,地上、地下建筑物多而复杂,如郑州Ⅱ段总干渠全长22公里,穿越大小河流11条,布置各类交叉建筑物15座,拆迁房屋面积38万平方米,涉及22个行政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216家。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市南水北调办创新机制,认真谋划,探索出了“两个中心、三个抓手、四个确保”的郑州模式;各级领导干部怀着对征迁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工作,宵衣旰食,奋战在征迁一线。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争取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力争一次性解决到位。提起这些,市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干渠征迁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南水北调人一次次地现场协调服务,一遍遍地宣讲政策,一趟趟地上门沟通,一回回地解答疑惑,其中有多少汗水,多少泪水,无法尽述!

征迁难,难在问题的复杂性,难在部分群众的不理解。为此,征迁人员总是设身处地站在征迁对象的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刘寨村是全市有名的香椿生产基地。为了发展这个基地,区、乡、村三级做了大量工作。南水北调总干渠从该村经过。眼看香椿基地无法保住了,收入来源断了,南水北调征迁政策也没有明确香椿的补偿标准,村民心里都有怨气,不愿配合。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带领工作人员,在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水北调征迁安置政策,在苗圃补偿标准1万元/亩的基础上,依照郑州市2009年127号文件,对香椿基地增加5000元/亩的补偿费,最终达到群众满意,香椿基地顺利拆迁。

用汗水和泪水,征迁人员换取了群众由理解到支持。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单位也积极参与进来,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南水北调建设工作。企业拆迁中,大河筑路河南分公司等大型企业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主动拆迁,为此损失数百万元。

据了解,南水北调干渠建设中,我市及时移交工程施工建设用地6.37万亩,拆迁各类房屋80万平方米,搬迁居民5748人;拆迁企事业单位382家、军事设施29家……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了和谐征迁的目标。

移民开启新生活

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库区移民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宏伟目标。两年内,全省要从淅川县搬迁南水北调移民16.2万人,其中郑州市要安置18735人,是除南阳之外安置任务最重的地市,时间之紧迫、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在郑州发展史上较为罕见。郑州人民却张开双臂,以满腔热情欢迎丹江口库区移民。

18735个移民,需要建设22个移民新村。按照政策,每个移民应分配水浇地1.05亩,生活建设用地85平方米。为此,需调配土地2.3万亩。这一数字,对于土地供应异常紧张的省会城市郑州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在为移民调地的关键时刻,有人顶不住压力,党员干部就冲了上去。在荥阳市东苏村,因为调地,村主任顶不住压力递交辞职书,支部书记李根才冲了上去,他因组制宜,因人制宜,因问题制宜,任劳任怨,使一个又一个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为了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我市22个移民新村均选择在靠近城镇、交通主干道、工业区且经济发达、土地肥沃、集中连片的地方。在移民新村建设中,各户均按照单家独院的形式,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理,把好“五道关口”:招标投标关、市场准入关、材料进场关、监测检验关、竣工验收关,高规格、高质量进行建设。

与此同时,每个移民村都建有小学或幼儿园,抗震能力强,采光好,标准高,满足移民村及周边学生的就近入学。村委综合楼建设包括了村部、党员活动室、超市、卫生室、计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等,另外还修建了文化大院,综合楼前专门留出了休闲广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完全能够满足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移民村组织管理及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

2011年10月26日,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我市移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实现了“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和“不伤、不掉、不漏、不亡一人”的工作目标,从而创造了“郑州奇迹”、“郑州速度”、“郑州精神”。

为了移民“能致富”的终极目标,我市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有机整合多种资源,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市直单位有37个局(委)参战,派出22个驻移民村工作队搞帮扶,将移民工作从部门任务提升为政府行为,进而转化为全社会的力量;同时我市还提出要把移民新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移民新村建设成为奔小康的先进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对省直厅局的帮扶资金,我市进行1:1配套,市新农办、扶贫办、农业、林业、水利、文体、计生等有关部门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用于移民新村的建设和生产帮扶(每村约400万元);县、乡两级政府每村投入300万元~500万元,用于移民村的建房补贴、防水处理及后续工作开展。

通过项目实施和带动,丹江口移民村的生产发展迅速成熟,不仅壮大了移民村的集体经济,而且让移民的发展致富逐步变成现实。目前,全市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共建成各类蔬菜大棚217个、各类养殖大棚84个,发展农家饭店29家、专业养殖户115户,种植各类果树946亩,规模流转土地10808亩,完成招商引资近4亿元。

郑州虽然是新家,但居住环境好了,钱包鼓了,移民们的新生活再度开启!

配套工程立新功

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19~24号和24-1号口门),分别向新郑市、航空港区、中牟县、郑州市区、荥阳市和上街区供水,年分配水量5.4亿立方米,受水水厂10座,惠及市民800余万人;设置7座提水泵站,布置输水线路18条,总长107公里,其中管道输水线路长93公里,输水线路穿越铁路9处、主要公路7处、城市主要道路132处、较大河渠24处、各类重要管线165条。省发改委批复总投资19亿元……重要的是,我市配套工程建设难点多多。

有困难,不可怕!为尽快扭转被动局面,面对困难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南水北调办加强排查,建立台账、明确责任,牺牲节假日,与施工单位并肩战斗,在技术上勇于创新,聘请30名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配套工程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革新;在方法上克难攻坚,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

不仅如此,我市积极开展配套工程建设大干“100天劳动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县(市、区)各级政府职责,建立配套工程建设督查通报机制,督查情况以周报形式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并以直通车形式发各县(市、区)书记或县(市、区)长;实行班子分包、专人蹲点工作机制;做好上下级联系沟通,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齐心协力加快工程进度,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早排查早解决……在我市,关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氛围愈加浓厚。

22号泵站是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最大泵站沉井。由于城市规划调整、方案批复晚、泵站沉井深、直径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配套工程22分水口门泵站沉井一度成为郑州市配套工程建设的难点、风险点,为确保6月底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市南水北调办同22号泵站沉井施工单位一道克难攻坚:优化施工组织,改进施工工艺,大胆技术创新,先后采取喷锚支护、“两沉三浇筑”、钢刃角的拼装、垫架支撑等方法,缩短了工序衔接时间,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6月30日,沉井就已下沉至设计高程。

23号分水口门输水线路分三个施工标段,其中通往白庙水厂的七标是配套工程的又一个难点和风险点。该标段位于北环,总长5.65公里,其中顶管段总长4.6公里,难在超过600米的顶管就有三段,也是全省配套工程中最长的顶管。该顶管施工采用的是内、外双压顶进技术,在全省首创,同时由于顶进距离长,中继间全部使用JPCCP管合拢,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等因素,所以一度成为郑州市配套工程建设的难点、风险点。

面对困难,市南水北调办加强督导,与施工单位并肩战斗,勇于创新,克难攻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由于技术措施合理,截至7月中旬,610米和618米两段顶管施工已经完成,施工时间仅用26天,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清渠碧水几多美

郑州缺水。统计数字表明:郑州人均水资源178立方米,(只有武汉的五十分之一),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而按照国际惯例,人均占有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郑州人口还将持续增多。根据《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到2020年,郑州都市区总人口达1500万以上。这也意味着,今后的六七年间,郑州还将增加600万人口,几乎每年新增近百万人。没有南水北调,郑州将更“渴”。

缺水的郑州渴盼丹江碧水。9月21日11时30分,丹江水顺着南水北调总干渠一路向北,顺利抵达许昌长葛市和郑州新郑市交界处的乔户庄西生产大桥。至此,郑州市民期盼的丹江水终于来到郑州。尽管是充水试验,还是让早就期盼喝上甘甜清冽丹江水的市民们兴奋异常。

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丹江水!

按照分配方案,南水北调于郑州的总分配水量为5.4亿立方米,其中19号口门向新郑供水量5000万立方米,20号口门分别向中牟县和航空港区供水量2740万立方米和9400万立方米,21号口门向郑州市区供水量9470万立方米,22号、23号口门向郑州市区水厂及常庄水库、尖岗水库充库供水量20050万立方米,24号口门向荥阳市供水量5840万立方米,24-1号口门向上街区供水量1500万立方米。

南水北调通水后,将极大改善我市水资源紧缺状况,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用水质量、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为郑州大都市区发展、为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增长极提供可靠保障。

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郑州市按照“一环、三源、六区、十八点”的生态水系总体格局,规划区水面面积要达到115平方公里。为此,郑州今年将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水系规划建设。而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中间隔了个绊脚石——水源。“南水”的到来,恰恰能给郑州生态水现状带来改变。市南水北调办主任薛永卿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一方面大幅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局面,另一方面,节约下来的黄河水用水指标也将有一部分转换为生态用水,解决郑州市生态水系缺水的问题,而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更利于打造“河湖通、清水流、两岸美”的美丽郑州。

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随着郑州生态水系的建设,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库区也会部分重现生机,沿线植被状况会有所修复,用于绿化、营造水体、清污等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水源会相应增加,特别是总干渠在郑州市境内129公里,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品位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按照规划,100米的干渠两侧还各有苗木花卉绿化200米,这样一来总宽度500米的生态长廊将穿郑州蜿蜒而过,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美景如画……

南水北调,带给郑州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有利于推动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建设进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于郑州尤其如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给了郑州可靠的水源,使城市建设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将促进郑州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加速农村人口向附近小城镇和城市转移;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也将形成以工程为纽带的新兴城镇和工业园区。

巨额投资将会在较长时间内拉动郑州市经济增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市总投资240亿元,加上市政府60亿元的桥梁和9.8亿元的征迁奖补,总投资要达到300多亿元。它的开工建设不仅能优化我市的投资结构,加强水利、环保等薄弱环节建设,而且还能持续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量,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在工程完成以后,因水资源供给增加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的产业及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还将吸纳部分劳动力就业。

将极大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在缓解城市供水矛盾的同时也会缓解农村的干旱问题,改善受水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发挥我市土地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高产、稳定,健康发展。

郑州新愿景,郑州大发展,将因南水北调而成为现实,也会因丹江碧水而多姿多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