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东街:一代名相高拱故居(下篇)
今年新郑市新增13个
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
郑州地铁2号线加紧施工
郑州市委考核组
测评新郑年度工作
民生实事暖人心
产业支撑让失地农民无后顾之忧
上级关注
lgr4c10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业支撑让失地农民无后顾之忧
产业反哺,让居民尽享公共服务

本报记者 赵聪聪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新郑市不少农民住进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浪潮,不少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如何让住上楼房的农民变成真正的“市民”?新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把强化产业支撑与促进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城互动。

产业壮大,激发新型城镇化硬实力

专家们普遍认为,在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线图中,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模式是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的重要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将是城市居民幸福感来源的“硬条件”。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新郑市把强化产业支撑与促进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富士康配套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面积25平方公里的龙湖商贸会展城,积极承接郑州市专业批发市场外迁,先后引进了中储粮、达利食品、雪花啤酒等知名企业,又签约了飞宇电气装备创新创业综合体项目和神州国际鞋业产业园区等超10亿元项目。

主导产业日渐明晰,工业体系日趋完善,集聚效应初步展现……产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新郑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坚实的支撑。

此外,该市还坚持“四临”(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布局新型社区,并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模式,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由乡镇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提供就业岗位。

冬日的早晨,在通往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的主次干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中,你总能看到从附近村庄出来的村民,或夫妻结伴或父子同行,纷纷前往自己打工的工厂、超市、酒店上班,构成了一道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在自己地盘上挣钱”的靓丽风景。

今年24岁的唐小静,家住新郑市观音寺镇。上学时,她一直梦想着能到一家知名企业当一名文员,这可能就要离家远赴北京、上海或者广州、深圳等地了。

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2012年,她毕业时,位于家乡的一家知名企业——河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正面向全社会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过五关斩六将,小静顺利成了该公司的一名员工,负责人事档案、员工培训等工作。

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业让自己切实感受到了离家近的温暖和便利。“公司待遇不错,比我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拿得还多。最关键的是,父母也没有离家远、怕我吃亏的担心了。”

其实,像唐小静这样,在家门口工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还有很多。据统计,2009年新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15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39万元。正是因为有了产业的支撑,农民变成社区居民后,一大部分人转型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进入社区后,不仅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收入增加、尽享亲情,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了可观的税收,使政府有了财力和动力为群众提供医疗、教育等更多的公共服务。

新郑市龙湖镇林锦店村党支部书记郑保才目睹了该镇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亲眼见证了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的一系列好处。

他告诉记者,在他们村,村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城镇居民还要高。医疗方面,由村集体统一免费为群众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每一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60岁以上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免费体检;养老方面,每年用村集体收益代缴村民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教育方面,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建设的林锦店小学已投入使用,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食堂、班班通等各项软硬件设施都可与城市相比。

为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不让群众有后顾之忧,新郑市对入住新型社区的群众,除继续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性补贴外,还给予了他们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甚至有些集体经济发展好的社区居民待遇还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让他们拥有了“双重身份、双重保障”。

家门口就业,让失地农民化身产业工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