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一棵树的死亡
清风徐来(钢笔画) 梁尔谷
《如许沧桑》
金石文字
柿柿如玉图(国画) 刘春华
故城千年凝望
千古奇方
黄色的文化寓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石文字

陈永坤

中国自公元前十三、十四世纪起,常把重要文献刻在青铜器和石碑上,以永传后世,即谓之“金石文字”。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团块多。金文早在汉代已不断出土,是研究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初,统治者仅在他们的礼器上刻上自己名字或符号以示区别。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或说明作器的用途和作器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保存的重要文献也刻在上面了。这种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铭”。

到秦以后,便普遍用石刻代金刻。如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其书体为籀文(大篆),其原石鼓在陕西宝鸡南,唐初被发现,今藏故宫博物院。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将秦始皇巡游天下颂扬功德的刻石,如泰山、琅邪、之罘、碣石等石刻上的文辞,均收入《秦始皇本纪》。从汉以来,碑的应用愈广,石刻愈多,史学家们取以考证史实,其价值不在金文之下,后人考证旧史,便以“金石”并称了。

在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曾把几部重要的儒家经传刻在石板上,作为统一的标准课本。著名的有公元174年(东汉熹平三年),汉灵帝令刻五经、二传于石,竖在洛阳太学门外,以供全国读书人传抄证误,史称“熹平石经”。公元三世纪初,魏明帝正始年间,刻“三体石经”;公元九世纪中叶,唐文宗开成年间,在长安用楷书刻了十二部儒家经传,称“开成石经”,现尚存于西安。此外尚有“蜀石金”、“北宋石经”、“南宋石经”和“清石经”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献资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