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四桥一路11根桥柱现裂纹
正抢修加固下月10日完工
航空港区面向全区招聘
20名劳保监察协管员
今年全省“关爱行动”
为4.6万女职工解忧
选拔百名技校教师
组团赴德学习技能
施工方法如何申报评审
我省颁布工程管理细则
中牟政务服务中心当上“全国标兵”
热腾腾冬至饺子送给环卫工
郑州探索让农民带“土”转移
郑州航空港开建我国内陆
首个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科学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探索让农民带“土”转移

(上接一版 )刘建伟是一家建材市场的抄表工,22岁时他和妻子离开河南西华农村,来到郑州打工。转眼过了22年。大约一年前,他申请到了公租房,有了安居保障那一刻,他才觉得自己在城里扎住了“根”,心似乎也安顿下来了。

刘建伟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家哪房租低就住哪,城中村月房租加水电1300多元,占了他工资的一半。“几年前,每晚片警敲门查户口,要求办暂住证。感觉为城市干了那么多活,其实城市并不欢迎我。”

一年多以来,郑州不论是否本地户口,不论收入高低,只要名下没有房产,都可以申请公租房,政府按照不同收入标准,给予不同补贴。对低保户,政府公租房补贴高达97%。郑州承诺,公租房申请审核时间最长3个月,像刘建伟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只需要15天。按照每平方米8元的租金计算,一套近60平方米的住房,月租480元左右。

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进程中的变化,刘建伟时时感知。比如孩子在城里上学,小学入学还有一些波折,但初中后就和城里小孩是一样的待遇了,公司还给他办了医保,刘建伟说:“在城里,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差异,当城里人,老家还有我的地。”

郑州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有近30万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了公租房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市区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学生总数的35%。

但学校也反映了他们发展中的困惑:教育资源的增长追不上城市扩容。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校长张红丽建议,教育应在省级层面提前规划,令加建学校更有积极性。

产业为基,就业带动,确保农民利益最终还是靠发展

确保农民利益,最终还要靠产业和就业。郭庚茂多次提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只有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容纳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和高端要素集聚。

新郑市把强化产业支撑与促进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调整产业布局,有序推进各类产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辐射,围绕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新郑市二、三产业占比高达96.5%,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农民就近就业。新郑提出“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新社区布局要求在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由乡镇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每个家庭创造两个就业岗位。

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说:“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调产城互动,这说明确保农民利益的最终途径还是靠发展。这几年我们基本上把全部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都用于发展产业。有人说新郑这账算得不聪明,腾出土地多搞房地产,短期就见效,发展产业成本多高、周期多长?但是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人气聚集。产城互动,必然要跳出过去土地财政的窠臼,从长远发展着眼,在地方的持续健康发展中让农民真正得到城镇化的实惠。”

(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1日11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