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文苑撷英
新书架
郑州古塔
散文
随笔
lh4b105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古塔

缘公塔

王学宾

周末登嵩山少室山,从玉皇沟上大寨,途经钵盂峰二祖庵下山。到二祖庵时,顺便参谒了庵前的缘公庵主塔。

二祖庵前是一个深沟,缘公塔就处在沟半坡相对平缓的地带。此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塔刹已毁,塔基损毁严重,塔身有多道深深的裂痕,从塔顶到塔基贯通裂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好在,该塔塔额塔铭保存相对完好,上面的字也基本都很清晰,给识读带来了方便。

前面塔额上写“住持缘公庵主之塔”几个大字,横式竖排,其下为一假门,上有五排五行乳钉。塔身后有塔铭,为竖式碑状,经识读,其上文字内容如下:

“落发门人觉志等伏为:二祖庵住持亲教缘公庵主自于至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坐脱辞世颂:朝也空,暮也空,生死事大一时中。一刀两段都割断,回头认取主人公。落发门人:觉聚、觉胜、觉成、觉训、觉广、觉【】、觉会、觉僧、觉意、觉春、觉无、觉云、觉能、觉【】。徒孙:了深了真了文,受戒人:程觉就、席妙【】、胡觉贵。助缘人:宋君卿、江和【】、孙舍人、冯君卿、邢仁卿、赵大、聂宽【】、石成【】、王大。女善人:顾氏、杨氏、布氏。一初施主等。泰定元年四月吉日门人觉志等立石建塔。”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这块塔铭里有篇“颂”,即:“朝也空,暮也空,生死事大一时中。一刀两段都割断,回头认取主人公。”这篇“颂”,既像是打油诗,又像是佛家的偈语,更像是对遁入空门的感悟体会,读后让人不禁莞尔。

对照塔额塔铭,可知此塔为这位缘公而建,缘公逝前为二祖庵的住持,也是庵主。后面的落款,进一步印证了塔主人的身份,他有“觉”字辈徒弟14人,“了”字辈徒孙3人,为其建塔的,还有“受戒人”3人,估计是俗家弟子,另外,还有“助缘人”9人,“女善人”3人,还有位“一初施主”。从文中可以得知,这座塔是由其徒弟觉志带头所建,这个“觉志”,很可能是他的传法弟子。

少林寺自从福裕开始,巧妙地借用以血缘为核心的世俗宗法制度和组织结构,在少林寺确立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法脉传承体系,即按照民间宗谱以字辈分长幼的办法,拟定了从他开始至第70代的字派:“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清,净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衰正善喜禅,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从而立起“曹洞根本一宗”。

从此,少林寺僧人的法辈排列都以此为序,少林寺变成了曹洞宗名副其实的“子孙丛林”,福裕利用字辈把少林寺变成“子孙寺庙”。而从这个塔铭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二祖庵应该也是纳入到少林寺的这个法辈谱系的,缘公的徒弟辈为“觉”字辈,徒孙辈为“了”字辈,因此可以推测出,这位缘公,应该是福裕之后的第四代,即“子”字辈,他的法名,应为“子缘”,其后代徒弟在撰写塔铭时,为表示尊重,只写了“缘公”,这也是塔铭中惯用的通例了,例如少林寺塔林中福裕的塔额中,写的就是“宣授都僧省、少林长老、特赐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

从塔铭的年代可知,缘公逝于至治二年,即1322年,立塔时间为泰定元年,即次年1323年。缘公去世的时候,距福裕去世时的1275年相去不到50年,由于塔额塔铭均无记录缘公俗寿僧腊,因此无从得知缘公与福裕是否有过交际过往。在他生活的时代,少林寺已经进入到了曹洞宗的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从塔铭上也可以看出,这样的世系传承体系,在当时坚持得相当严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