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5版:都市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朱 华 千秋伟业,黄河为证。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绝对是一大奇迹。 因为,它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投资较大、施工难度最高的控制工期工程,采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盾构技术进行挖掘施工。同时,工程为双隧洞穿越,单洞直径7米,隧洞全长4250米,主体工程施工工期51个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一期穿黄工程主要任务是从中线调水由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为每秒320立方米。穿黄主体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3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地震设计烈度为7度。 这一工程奇迹的背后,是多少人的克难攻坚,默默奉献。他们流过汗,流过泪,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沿线人民群众早日喝上丹江水!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水北调穿黄管理处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里的一张“英雄榜”。 魏朝森,曾经是关键工序考核员,后来又来到穿黄隧洞,在5米多高的架子上检查验收化学灌浆孔,从没有接触过聚脲施工的他积极向同事请教,短短几天就掌握了要领。有一次,他发现施工单位在喷涂聚脲的时候没有将打磨面清扫干净,就及时进行了制止,还亲自上阵打扫,用自己擦汗的毛巾细心擦拭。他说:“穿黄的事儿,是我们自己的事儿。” 车欢,协助负责穿黄ⅡA标回填灌浆等现场管理。敢较真,是所有同事对他的印象。穿黄ⅡA洞里所有回填灌浆都有他在旁边监管的身影,也基本上都“被他挑过毛病,指出过问题”,甚至当班的几个生产副经理每每看到车欢的电话打过来,就知道是又向他们“挑毛病来了”。“责任挑肩上,信念留心中”这是车欢的一贯信条。 不仅建设者,后勤服务人员也是“英雄”。徐超,自从来到穿黄现场组,他的每一天都是在住宿、食堂、交通工具和防护用品安排的忙碌中度过的。90多口人,哪个人的事儿都得过脑子。就拿洞内交通来说吧,30多辆电动车,由于使用频率高、强度大,每天都有换轮胎的和换接触器的。时间一长,供货商不愿意到现场来,他就苦口婆心一遍遍地商量,从而保证第一时间修第一时间用。这是他微信记录的一天:今天电话147个,5个电动车换胎,还得15套工作服、500个口罩…… 距穿黄管理处30多米,就是南水北调总干渠了。长长的干渠大堤上,两位身着“南水北调”标志工作服的年轻人时走时停,精心巡查。他们都是90后,一个叫马龙,另一个叫韩跃航,两人每天都要12个小时巡查大堤。马龙是去年来到穿黄工程段的,能够参与这一世纪工程建设,“非常非常地幸运”。他说:“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凝聚着太多人的智慧和心血,我们再苦再累也无所谓!” 记者想探一下干渠大堤,门卫师傅不愿意了:“赶快回来,没经允许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干渠大堤,这是对你负责,也是我的职责!”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