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七律二首
随笔
新书架
影视谈
博古斋
郑州地理
lh4c57
lh4b4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地理

消逝的“凤台荷香”

慎廷凯

“凤台荷香”,原是古时“郑州八景”之一。

“凤台”,即“凤凰台”。据康熙《郑州志》记载:“凤凰台,在州东门外二里许,世传有凤凰集,故名。”“在州东五里堡南,广可十余顷,水光如鉴。前对凤凰台,如屏如幛。夏月荷花盛开,香风袭人。”

志书上说,由于这里“世传有凤凰集,故名”。民间传说此地以“凤凰台”命名由来已久,说是大禹治水时期,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黄河沿岸的村落,有位老人带领全家从陕西逃荒,来到现在的郑州东郊一带,突然发现有一个土丘上,卧着一对凤凰,便对家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我们在这里落脚安家吧。”水退后,老人发现凤凰卧的地方原是一个高高的土台,便将这里称为“凤凰台”。事实上那位老人看到的所谓“凤凰”,乃是一种状如孔雀的大鸟,即以为是“凤凰”。所谓“凤凰集”,不过是美丽的传说而已。

据明嘉靖《郑州志》记载,后魏时期,此地被魏文帝赏赐给仆射李冲,故将“凤凰台”改为“仆射陂”。仆射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相当于尚书,汉末至唐宋时相当于宰相。到了唐玄宗时期,“仆射陂”又被更名“广仁池”。但民间并不认可,仍称此地为“凤凰台”。因此地风景宜人,生态良好,所以自北魏始,便有达官贵族在此筑建亭台楼阁,使之成为郑州的一处名胜,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歌咏。明万历年间,任户部主事的郑州人阴化阳在仆射陂岸边凤凰台周围购田建园,将此地建成了私家花园。他曾在《东山胜地记》中记曰:“郑巽隅有凤凰台,遥睇山峦,云翠飞动。”巽即八卦中的东南方,意即站在凤凰台上,可遥望远方的山峦以及“云翠飞动”。

清代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张钺主持修订《郑州志》,卷首刻绘“郑州八景”图,配以他手书的七言绝句,为首的一首诗便是“凤台荷香”,诗曰:“台荒不见凤来翔,路转回廊得小凉。十里薰风三尺水,红云擎出翠云乡。” 接替张钺任郑州知州的何源洙,同样以《凤台荷香》为题诗道:“仆射陂前路,荷香远引来。绿全侵沼水,红欲上亭台。君子长栖野,伊人合溯洄。玉餐新入贡,努力事栽培。”诗里先是点出自己是被“荷香”“远引”而来,可见这里最大的特点即是“荷香”。到了凤凰台,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绿叶红花,他以“绿”“红”二色和“全侵”“欲上”的拟人手法,描写莲荷的生机盎然和蓬勃向上,竟将湖面完全覆盖,似乎蔓延到亭台之上。接着,作者又借景抒情,写游览凤凰台之所思,并联想到古之君子大多在民间栖隐,抒发自己对“伊人”的向往,以及对清明政治的追求。最后又从“凤台荷香”联想到“凤台米香”,期望农民努力种好凤凰台大米,好继续将闻名遐迩的凤凰台大米进贡给皇上。全诗的意思,不仅是赞美凤台荷花,而且将荷花与凤台“米香”相结合,将自然景色与缴纳田赋联系起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

作为郑州八景之一的“凤台荷香”,由于河水冲积,风沙侵蚀,年代久远,沧桑变易,山峦渐被平夷,湖泊渐被淤塞,早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模样。新中国建立之后,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人口剧增,这里逐渐被平整为农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郑州城市发展框架拉大,这里又迅速融入市区。昔日的“凤台荷香”,以及仆射陂、凤凰台、君子亭等景观,都早已成为历史遗迹,消逝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园艺建筑之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