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云上的井
姐妹花共抗病魔
新密2014年地税收入15亿元
中信银行百亿额度
支持巩义经济发展
中牟唱响绿化“四部曲”
新郑启动犯罪嫌疑人
社会调查快速评估机制
新郑去年注册商标204件
新密冬季救助总动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云上的井
──走进登封唐庄乡搬倒井村
搬倒井美名远播,近观却其貌不扬。
搬倒井村原始自然地形保存完好。

本报记者 李晓光 文/图

登封多山,有山则灵。

层峦叠嶂处,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顽强生存着,更用脍炙人口的传说赋予大山美丽的外衣。

1月6日,驱车沿郑少高速西行,唐庄口下路后又辗转半个小时,才来到搬倒井村。

村子不大,海拔近千米,位于嵩山东北麓蛤蟆嘴峰山梁,原始自然地形保存完好。她东临五指岭,西有九龙潭风景区,北靠伊洛河上游,南邻风景秀丽的纸坊水库。站在村口远眺,郁郁葱葱的山峦间,一层薄薄的云雾蜿蜒盘旋,仿若腰缠玉带,整个村子就像建在云彩上面,甚是好看。

搬倒井的传说十分有趣:相传西汉末年,暴发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纵横中原的汉军是绿林起义中最突出的一支起义队伍,首领便是刘秀。刘秀在南阳起兵,初战不利。这天,刘秀带领数十骑兵跑到嵩山东麓的“古阳关”,人困马乏,士兵四处寻找水源,终于在北山坡上找到了一眼水井。因天旱水位低,无绳无桶无法汲水。这时刘秀来到井旁说:“这有什么难,把井搬倒水不就流出来了嘛。”刘秀话音一落,井真的倾斜了,井水哗哗地向外流,解了众将士燃眉之急。从此这口井就被称作“搬倒井”。

搬倒井,美名远播,近观却其貌不扬。正走在村路上,同行的唐庄乡工作人员张雅清指着路旁一座青砖砌的房子说:“到了,房子里就是搬倒井。”石屋内光线阴暗,脚下青石为阶,盘阶而下,果然,井筒不是上下垂直,而是倾斜,井水清澈见底。令人惊奇的是,搬倒井的水终年刺骨冰凉。村里还盛传井里的泉水好喝,喝了凉水感到全身非常舒服、饮冷水不会生病。

据村里韩姓老汉讲,原井坐落在千古大路的路西南坡的山脚下,井泉北靠近东西川河的河沿南侧,原来是个直桶井,井的南边生长着一棵七八把的大槐树,那时的山上可能是密不透风的大森林,荒无人烟的地方。过去的泉井少有人发现。深处有半间房大,井的西南有一个泉水流出的水洞,口大内小有几丈深,水就是从石马的下面流出来的。

传说总归是传说,登封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专家程胜利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井的形成:“搬倒井”实际上是一眼泉水,地质形成时期就存在了。是一个由溶洞形成的层间孔隙下降泉。涌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水位变化较大,井水为偏碱性钙镁水质。

张雅清告诉记者:据记载,搬倒井山几千年前便是交通要道,系登封通往巩县的必经之路,社会经商、贸易,兵、马、料草等南北通商的物资皆打此而过。特别在中王庙一年三月、十月两个月会期中,南北各方的人都从这条路往返走过,日夜川流不息,商客多时,只能露宿山坡。

千百年来,村因井得名,人依村而居,如今的搬倒井村依然恬静惬意。

随着乡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400多村民近一半已从村子里搬到山下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条件改善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们与时俱进,甚至还有了自己的网站:生活信息、供求信息一应俱全……但生活的巨大改变并没有淡化村民对村落的眷恋,据了解,下一步,村里配合乡政府准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观光旅游示范点,增加经济收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保护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造福。

相信若干年后,搬倒井,依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