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1/2015-01/08/02/2015010802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14
形成了一套符合郑州实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描绘了一个引领郑州科学发展的都市区发展蓝图奠定了一个支撑郑州持续发展的城乡基础

郑州都市区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本报记者 孙娟 成燕 覃岩峰 文 宋晔 图

2012年以来的三年时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实施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形势,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次明显前移,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形成了“十个一”的特色成效。

形成了一套符合郑州实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描绘了一个引领郑州科学发展的都市区发展蓝图。

奠定了一个支撑郑州持续发展的城乡基础。

搭建了一个推进郑州走向国际化的开放平台。

构建了一个支撑郑州跨越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走出了一条适应郑州阶段特征的发展路子。

实施了一批涉及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实事举措。

探索了一个具有郑州特色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形成了一个“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

培育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领导能力、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走出了一条适应郑州阶段特征的发展路子

【亮点速读】

坚持走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社区为支撑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使郑州步入了以集约集聚内涵式发展为特征、提速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新闻解读】

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以集聚、集群、集约促进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郑州一直在积极探索。坚持内涵式发展,做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重点行业、主导产业,整合资源,着力培育国际一流的企业、全国领先的产业。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原则,减少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集中打造优势产业,正是统筹协调的内涵式发展思路。

做好集约集群集聚,发展才能高质高效。初步预计,与2011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净增2380亿元,年均增长22%。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较2011年分别提高1.6和1.7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初步统计,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0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5280亿元,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3.9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15870元,增长11.4%。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次明显前移。

形成了一套符合郑州实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亮点速读】

市级领导班子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分工负责、四大班子通力协作,责任、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完善规委会、土委会、投委会、重大项目例会、观摩讲评会等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实施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组团新区管理套合改革,向经济主战场倾斜力量;深化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改革、产业引导基金制度创新等,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有利于开放合作、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

【新闻解读】

各类产业集聚区开展套合改革,主要指标以年均30%左右的增幅加快发展。

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后,土地收益率提高64%。

深化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职能承办处室由改革前的117个减少到40个,构建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

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单一网”制度改革,目前40个市级审批职能部门共受理审批事项131.5万件,全部在1、3、7个工作日内办结,行政审批效率整体提速60%以上,促进了省重点在郑项目“两个50%”和省市重点项目“两个80%”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全国率先打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在全国首设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28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占全省的73%,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首位。

以“共保体”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为突破和带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0亿元、增长36%,为破解小微企业“三难一贵”融资问题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金扶持战略支撑产业发展。

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分别增长83%、255%。

新组建的8家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明显增强,累计融资240亿元,在全国率先发行首只12亿元“市政债”。

描绘了一个引领郑州科学发展的都市区发展蓝图

【亮点速读】

围绕郑州最终实现现代化“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产业,人们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环境”,梳理出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产业分布。

【新闻解读】

高起点编制了《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美丽郑州建设规划》、《战略支撑产业发展规划》等涵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指导性规划,通过“五规合一”、边界控制促进郑州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奠定了一个支撑郑州持续发展的城乡基础

【亮点速读】

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县城组团发展、产业集聚区支撑、统筹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闻解读】

畅通郑州工程:交通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环三十一放射”、“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形成,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通车,266条支路打通工程全面启动、竣工128条,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新改建县域路网1476公里,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64.8%提高到68%左右,全市各类城区包括县城组团新增建成区面积约111平方公里。

“四类社区”建设: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竣工4511万平方米,已有80万农民实现回迁,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确保了一大批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项目落地建设。

机制体制:“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农村“三改”、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等措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公共服务、实现了城镇化转换。

郑州提出,“一个主体四个权益”,核心是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也就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新型社区房屋的所有权等“四项权益”必须得到保障,让农民当期得实惠、长远有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220元,增长9.8%

农民人均纯收入

15870元,增长11.4%

搭建了一个推进郑州走向国际化的开放平台

【亮点速读】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陆港建设全面启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和郑欧班列运行从破冰启动到持续突破,保持了通关体制、运营机制、经营规模在全国的先进地位。

【新闻解读】

大枢纽: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三年增长2.6倍,增速连年保持全国机场第一;机场二期工程、“米”字形高铁网工程加快推进,郑开城际铁路建成运营,新改建高速公路355公里。2014年,我市全力构建大枢纽,机场二期主体工程提前封顶,外围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机场客运量达到15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7万吨,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开放体系:拟定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实施市级行政执法权全面委托;实现河南电子口岸门户平台上线试运行,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投入运行,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获批,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上海自贸区9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得到复制实施,初步形成了与沿海相当、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体系。

进出口:201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468亿美元,是2011年的2.9倍。国际陆港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准箱,郑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班列班数、货重、货值均居中欧班列首位。

电子商务:E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推进,日处理走货量突破1万包,累计进出口值突破亿元大关,位居全国同类试点城市前列。

口岸: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行;综合保税区、电子口岸、肉类口岸、医疗器械指定口岸、药品口岸、全国邮政转运口岸加快推进;粮食口岸获准筹建;汽车口岸、海关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获批。

招商:深入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2个,签约总额3124亿元。

构建了一个支撑郑州跨越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亮点速读】

三年来,我市坚持扩大增量与调整存量并举、转型升级与帮助解困并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突破。

【新闻解读】

数据:全市共引进落地和建成投产“三力”型产业项目80个,投资总额2505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底的33.7%提高到47%;高耗能产业比重由2011年底的51.8%降至42%;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较2011年分别提高3.7和4个百分点。

2014年,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完成2150亿元,增长13.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比重提高到47%,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到42%,战略性产业比重首次超过高耗能产业,标志着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框架:我市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四大都市区战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以七大工业主导产业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和以七大商贸主导产业为标志的高端服务业框架基本形成。

项目: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国家级功能平台项目落地实施。2014年,我市积极培育航空港产业体系,全面深化与富士康战略合作,引领带动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发展,手机产量突破1.5亿部,占全球产量的八分之一,初步形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富士康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加快引进重大战略项目,菜鸟骨干网、友嘉机械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入驻或落地建设,累计签约项目51个,总投资1458亿元;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穆尼飞机“郑州号”下线交付,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生产通航认证飞机的城市。

成绩:现代服务业“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000亿元,占全省的25%以上;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质增速,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引进金融机构35家,郑商所国际期货定价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额、交易额分别占全省的46%、50%;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1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12个专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0亿元、增长32.2%。

(下转三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