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鼎罐腊肉
水龙吟
莫斯科晨曲(油画) 方照华
《如花美眷,终不敌逝水流年》
山口关
拜石图(国画) 王明明
回家的路
南宋的“廉租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家的路

郭法章

3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同千千万万个热血青年一样,怀抱着保家卫国的豪情,来到祖国的东南沿海,成为人民解放军海军行列中的一员。在近20年的军旅岁月里,我曾在海防前线持枪巡逻,也曾深夜潜伏于荒草丛中抓过海峡对岸派遣的敌特;我曾乘参加军演的铁甲战舰在太平洋踏波逐浪,眺望宝岛台湾,写下充满深情的诗篇;伫立在福建前线炮兵阵地上,望着近在咫尺的“敌占岛屿”上那一座座森严的壁垒,我曾久久地陷入沉思与浮想:希望有朝一日那一座座堡垒能化为历史的云烟,对岸喷射的炮火变为欢庆团圆的礼花……

几十年过去了,我作为游客从踏上宝岛的那一刻起心便没有平静过。台湾同胞热情友好礼貌,那血脉中注定的亲情让我们一见如故。台湾导游阿文与我们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感动着大家:“大陆同胞们,我姓杨名阿文,我也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位曾在国民党军中服过役的老兵,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会唱很多首大陆的军旅歌曲。

因为有过从军的经历,此次来台,吸引我的不仅是台湾旖旎的风光,还有那些曾让许多人为之牵肠唏嘘的台湾老兵。

在高雄眷村文化展览室,陈列着当年国民党海军左营基地的官兵们用过的衣物等生活用品,当年那句著名的“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标语口号,依然在墙壁上悬挂如初,似乎是一声历史无奈的叹息。而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一封封辗转游走于两岸之间的往来信件——有失散多年的子女写给父亲的,有分离几十年的妻子写给丈夫的……封封书信诉说着骨肉之间深深的思念之情。展读着这一封封含血带泪的家书,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骨肉分割,什么是“悲莫悲兮生别离”!正像展室的墙壁上那首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有多少乡愁/有多少无奈/是我眼睛看不到的存在/失去的故乡/是夜中的长叹/哀哀低泣……

在北回归线地标处,有一位83岁的宋姓台湾老兵,老人的一生可谓坎坷重重:1947年,年仅16岁的他从河北张家口加入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北平和平解放后加入人民解放军,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被俘后,又与14000多名志愿军战俘一起被美军胁迫到台湾,再次加入国民党军。几十年来,宋老伯与许许多多志愿军战俘一样,屈辱而艰难地活着,风烛残年的他依然每天为生计而辛苦奔波,靠捡拾废品来补贴家用。尽管生活异常艰难,但刚强的老人却谢绝了大陆游客的捐助,游客们唯一能做的,是把旅途中积攒下的矿泉水瓶送给他,以此慰藉这位虽历经坎坷却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老兵。临别时,老人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充满深情地说:我虽然在异乡漂泊几十年,但我依然记得回家的路,我的心永远属于大陆故乡!

是的,不管离开故乡多么久远,每一位台湾老兵都会清晰地记得回家的路。从当年帮母亲上街打酱油而一去不返、音讯杳然的阿柳,到完成老兵夙愿、护送老兵灵骨回归故乡并当选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高秉涵,几乎每一位台湾老兵身上都有着一段历尽艰难寻路回家的辛酸故事。为了早日回家,老兵们在痛苦的煎熬中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等待着;为了早日回家,许多人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一年,蒋经国曾向老兵们许诺:什么时候修好了横贯台岛东西的穿山公路,你们就可以回家了。老兵们风餐露宿,开山凿石,历尽艰辛,以数百个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打通了横贯台岛中央山脉的道路。台岛公路修好了,但老兵们回家的路依然渺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兵们万万没有想到,通往家乡的道路竟是那么的曲折而漫长!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蒋经国先生总算没有食言,在他的晚年解除了长达38年的台湾、澎湖地区“戒严令”,两岸隔离的状态被打破,老兵们也终于可以辗转踏上回家的路。又是20多年过去了,如今海峡两岸已开通直航,两岸同胞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更近了,老兵们回家的路也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

回家的路已经通畅,两岸梦圆、民族复兴的那一天还会远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