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就业优先 温暖民生 75.7万劳动者找到工作捧牢“饭碗” 本报记者 王 红 2014年坚实走过,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三大主体”工作成效显著,郑州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三年的发展变化,数字是最直接的表达。本报推出“三年大盘点 数字看发展”栏目,通过一组组数字折射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坚实成果,折射百姓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真切感受和幸福生活。 核心提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饭碗”,关乎市民根本利益,惠民生,必然要千方百计促就业。 新春在即,回首过去三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把百姓“饭碗”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技能培训“保饭碗”、鼓励创业“造饭碗”,全市三年新增就业75.7万人。 “有了工作,才能有固定收入,人活得才有尊严。”困难职工周成平用亲身经历表达他对就业的认识。三年前,妻子一场大病让他不得不离开岗位,而去年当他重新走入职场,却成了“4050”就业困难人员。因为年龄,老周在求职中屡屡碰壁,看着家里依然卧床的妻子,正在读书的儿子,老周几乎愁白了头。让他没想到是,在去年全市“零就业”家庭排查中,他很快在社区的帮助下重新就业。这份公益性岗位不但让老周有了工资,还续上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保,一家人生活从此有了希望。 事实上,周成平只是全市千百万受益劳动者的一个缩影。统计显示,过去三年中,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2013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2014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4万人…… 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启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毕业生可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提高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发放大学生求职补贴……三年间,全市共接收32.5万高校毕业生,已实现就业29.6万人,初次就业率达91%。 无技术,难就业。面对这一问题,我市“对症下药”,(下转二版) 周鸿斌 制图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