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自己活得有价值
从居委会到社区的嬗变
金色港湾的“幸福经”
拆除辖区一处非法建筑
集中观看优秀廉政京剧
捐助慰问自闭症儿童
开启百人外语口语培训工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居委会到社区的嬗变
锦艺西社区“红色网络教育家园”。
一中社区组织的流动图书馆进社区活动。

本报记者 孙志刚 文/图

随着我市全域城市化建设提速,许多单位人加快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社区以及社区主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离不开的话题。

时空倒流,还记得当年的居委会吗?还记得那个婆婆妈妈的居委会主任吗?

居委会到社区的嬗变,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人员、设施、管理、服务的转化,浓缩了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

老居委会的

“提兜主任”

“走路背着手,拎着小提兜”。以前的老居委会“提兜主任”走东院、串西院管理家属院事务的情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那些兢兢业业为居民操劳的大妈们虽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她们“辛苦我一人,服务为大家”的精神依然让人感动。

今年67岁的王玉,曾是国棉四厂第六居委会主任,居民都习惯叫她“提兜主任”。所谓“提兜主任”就是她不管走到哪里,手里都拎个提兜,里面装着居委会公章,随时为居民服务,走到哪儿谁都可找她盖章。

王玉1997年从原国棉四厂退休后,干起居委会工作,一干就是15年。居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国棉四厂“百事通”。王玉介绍,过去国棉四厂居民区管理是“老八居模式”,分为八个居民委员会,工作内容主要以“调”、“协”为主,即:调解纠纷,协调关系。居委会人员每天围着“自留地”溜达,遇见谁家的自行车没锁、门没锁,就会在门前楼下大声吆喝着提醒。串过百家门,知晓百家事,也解决百家难,更暖过百家心。“那时候谁要找居委会主任盖章,只要到辖区转几圈,准能找到,那公章就在提兜里随身带着呢,见人见章,现场办公,立刻解决。”王玉说,也正因为此,别人都叫她“提兜主任”。据介绍,过去的居委会人员80%都是单位退休人员,威信高、熟面孔,谁都认识,居民办事也方便。

今年79岁的老党员郑玉兰曾是郑州电缆厂第四居委会的老主任,1983年内退后次年当选居委会主任,一干就是18年。1月20日,在郑玉兰家里,记者见到这位满头银发、神采奕奕的老主任。“那时候退休了发挥余热,居委会每月15元工资,干得还可有劲。”郑玉兰介绍,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办公用房就在家里办公,没有笔和纸就让丈夫把单位里的纸和笔支援一下。郑玉兰回忆,她最初当居委会主任时,连公章都没有,职工有事都到厂里办。 “后来居委会管理规范了,刻了公章,谁要盖章就找到我家里。”郑玉兰说。

郑玉兰记性好,谁家的事她都记在脑子里了。每天不停地奔波在家属楼院,啥事说一遍、看一眼都印在心里。郑玉兰以她的直爽、热心、负责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在居民中威信很高。就连人见人怕的“刺头”,也管她阿姨长阿姨短地叫个不停。当时这个“刺头”刑满刚释放,片警上门登记户口信息,他拿出刀子威胁:“不准你再来我家,你要是再来我家让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片警也吓得退出。后来片警找到郑玉兰,由郑玉兰陪着才登记完手续。郑玉兰是个“热心肠”,她把群众的事看成天大的事,为困难户申请低保,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方便,举手投足之间,传递温暖,自己也觉得很快乐。 2002年7月,中原区绿东村街道开始整合居委会组建社区时,郑玉兰离任居委会主任一职。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郑州电缆厂家属院,像郑玉兰一样干居委会主任15年以上、仍健在的还有赵爱民、李月莲、芦社香等人。一提起当居委会主任那段历史,她们心里都充满自豪。

责任使命传递温暖温情

随着社区整合居委会步伐加快,社区建设不断完善,如今社区已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许多社区工作者在履职尽责中,已深深感受到岗位的重要和所要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中原区绿东村街道办事处电缆一社区的特点是“三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员多、高龄孤寡老人多”,属于一个典型的老旧型社区。电缆一社区是原郑州电缆厂改制后,企业人成为社会人、社区人。这样的社区在中原区有几十个,像棉纺路街道的四棉西社区、四棉东社区等几个老国棉厂家属院所在社区,均属同样情况。

“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在转变中也会出现许多不适应,对原单位依赖性强。”中原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李长伟深有体会。李长伟介绍,以前国企职工家属院里管网坏了,房子修缮都找厂里解决,又不用交钱。现在有物业公司,社会化管理,修缮费用要靠大家出钱,很多人还转不过来弯,这种依赖心理也为社区工作带来难度。

直接和居民打交道,电缆一社区党支部书记冯福霞感触很深。她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交燃气费、装电话,报修故障等这样的小事,有的居民习惯找社区,我们都会耐心地帮其联系。”冯福霞表示,做社区工作一定要保持“耐心”,要换位思考,多为群众着想,赢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采访时,64岁居民陈春枝正在电缆一社区服务中心领取独生子女家庭优抚金,每年1120元的优抚金让她感受到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好处。“社区服务很好,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我很满意。”陈春枝发自肺腑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社区用于关怀困难群众的资金很有限,来源多依靠政府补贴、社会资助、邻里互助的方式,然而对于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热情高涨,社区帮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萝卜哥”进社区居民得实惠,慈善机构组织“爱满绿城,贫困学生欧洲游”社区孤儿王婉瑞受资助。一项项慈善活动传递温情、温暖。

特色服务

满足群众需求

“小机构,大服务”。社区建设作为惠民生的切入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社区也充分发挥“小机构,大服务”作用,围绕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建设路街道协作路社区已建成“全国样板”,2014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也是继2009年获此殊荣后的再次获得。协作路社区位于桐柏路61号院,辖区面积约0.13平方公里。该社区以服务居民为核心,打造“微”服务理念,开展了“微讲堂”、“微心桥”、“微公益”、“微墨廊”、“微课堂”,开展的法制、消防安全等教育活动颇受群众欢迎。

林山寨街道办事处碧沙岗社区立足服务群众,关爱困难群众,联合省生命关怀协会和爱心企业为困难户发放“爱心存折”,每月定期凭存折到社区领取生活用品爱心物资;加强对无主管单位楼院管理,社区工作人员进楼院开展集中义务服务,维持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百花路社区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开展了陪农民工过新年、包饺子等特色活动,还把特殊家庭儿童照料纳入社区工作,送温暖、献爱心。

秦岭路街道办事处锦艺东社区是一个网格惠民的“样板社区”,着力打造“七色彩虹”服务品牌。形象地以“红”、“橙”、“金”、“绿”、“青”、“蓝”、“紫”,七色为主题,开展特殊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楼院一家亲”、“一帮一”结对帮扶等活动和谐邻里,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还在社区建立了两乐园、四中心,为方便群众,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办事、娱乐、学习的各种便利。

万人社区

开启新生活

新年伊始,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新目标:力争2015年年底市辖区内村庄拆迁基本完成。2015年年底郑州将告别都市村庄,这也预示着城市社区建设步伐要加快。

记者了解到,省委、省政府未雨绸缪,已于2014年11月17日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导建设、整合大社区。《意见》就加快社区居委会组织全覆盖提出要求,原则上城市按1000户至3000户、城镇(县城)按1000户至2000户常住居民的规模设置社区居委会。据介绍,我市有关部门计划按上线整合社区:3000户、10000人的标准设置一个社区,目前已下发征求意见稿。

围绕这一指导意见,各区已经行动起来。去年年底,中原区已组织各街道、社区负责人到吉林省长春市等地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的社区建设经验。目前,中原区正加紧制定社区整合方案,该区各街道已启动本辖区社区整合调查,有的已按要求上报初步整合意见。据中原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李长伟介绍,中原区现有114个社区,最小的社区有600多户,约2000人,该部分占比较大;最大的社区6000户,近20000人。“按照建设万人大社区标准,整合后的社区数量以现有社区为基数肯定会减少,不过还将在新建小区增设新社区。”李长伟说。

根据计划,2015年底,中原区60%的社区综合用房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将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的原则建设社区用房。同时,整合现有社区信息平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位一体”,涵盖党建、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促进为民高效服务,让群众满意。

市民告别都市村庄,全域城市化加速推进,也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设万人大社区?为城市管理者出了一道思考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