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掌故
深秋的院落
随笔
新书架
绿城杂俎
知味
散文
lh5154
lh4c5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闲话手艺人

孙青瑜

历朝历代,最穷莫过手艺人,像锔碗锔盆、磨剪子磨刀、剃头削脚者,从古至今很少有靠手艺富起来的。可尽管如此,手艺却一直是穷人的出路和饭碗。

手艺人也叫百工,“百”是一个虚数,意指各行各业,学界对传统手艺人分三类,一是民间杂耍艺人,二是各种工艺品的制作者,三是制作修补生产生活用品的手艺人。有时候一种行当也分几种,比如对付烂锅裂盆,就分焗、补、钉、糊几种,无论是哪一种,都属技术活之列。

常言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天荒三年,饿不死手艺人”,“编席窝篓,养活几口”……话虽这么说,可历朝历代,从古至今,很少有靠手艺富起来的。我的家乡是一个古镇,由于历史悠久,各行各业应有尽有,什么打绳的、打袜子的、弹花的、编筐窝篓的,裁缝、扎彩匠,漆匠、石匠、铁匠、剃头匠、泥水匠、木匠、银匠……虽称不上百工之乡,但在自然经济时期,也能自给自足。光我的四邻中,就有皮匠多户、屠夫多户、制腊匠多户,各种异味终日弥漫在空气里,谁家有亲戚来串门,人还没走到地方,手就捂在了鼻子上。除了这几多户爱放臭味的人家,四邻中还有剃头匠、算卦、吹喇叭的,如果写小说也算是技艺,我们家也是地道的匠人之家。也就是说,镇上几乎达到了无匠不成家的地步,原因就是人多地少,不学门手艺,光靠二分薄地,填不饱肚子,可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日子的捉襟见肘。记得小时候,父亲一年才挣四百多元钱的稿费,没有买菜钱,白面又不够吃,万般无奈,母亲只能用“秋”补给,在馍馍里、面条里掺上一半多的杂粮,勉勉强强将日子凑合到来年麦收。

父亲去世后,我也算承了父业,当了一名地道的码字匠,更加深知手艺人的甘苦。日夜不敢停歇地写,一个月的稿费才两千元左右。两千元钱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能买什么呢?不想就在我黯然之时,在网上看到网络作家收入排行榜:最高年收入竟达5000万元!吓得我目瞪口呆,这才知道,手艺也并非只有穷技,富技也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走对路而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