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恭贺新春 国产影片齐发力
“跑男”出书欢乐续航
“孝道文化”引导青少年成长
俄爱乐乐团郑州奏响新春乐章
羊年春晚主持人敲定
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关注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
登封窑制作中
众多市民喜欢上揉太乙球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焱 图

御风而行的“列子传说”、难得一见的登封“嵩山婚俗”、秀色可餐的新密“密玉雕刻”……百余项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习俗、传统技艺等不胜枚举。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而有的遗产项目巧妙地传承创新、融入现代生活,重放光彩——该如何正确对待、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相关采访。

基础保护一视同仁

在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桂玲看来,无论是口头民间传说还是紧密结合当代生活的太乙拳、登封窑等,都是非遗保护中心保护的对象。“目前我们正在拍摄每个非遗项目的纪录片,每集20分钟。”李桂玲以“合记烩面”为例,纪录片中,从麦子的种植、成熟、收割到揉面、制汤,到最终烩面入锅、端到顾客的饭桌上,用镜头完整记录、展现这一非遗项目诞生的全过程。

李桂玲坦言,相比密玉雕刻等非遗项目,新密造纸工艺、猴加官等项目的确离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比如说造纸有40多道工序,非常复杂,而且成品的量也不大,在‘无纸化’阅读、办公的今天,这种技艺的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李桂玲表示,尽管如此,我市仍在积极进行非遗项目保护,记录郑州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的两部书籍也正在编撰中。

产业化开发呼之欲出

与某些非遗项目举步维艰相对应的是,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在当代生活中大放光彩。

“太乙拳由于具有养生的功效,长期练习可以治疗、预防颈椎、腰椎病等现代人常见的‘职业病’,因而在当下有着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省级非遗项目太乙拳传承人张勋华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练习太乙球的市民就有近5万人。

黄河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作为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注重传承、创新,把作品和当代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21世纪重获新生。黄河金沙泥研究所的张慧告诉记者,他们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创作的系列作品,不仅紧贴百姓生活,还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如摆件、壁挂、文房四宝、相片架、烟灰缸、家装酒店迎宾墙以及砖雕系列作品等,市场反映很好;高温烧制而成的金沙泥茶具,集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陶的稳定性好、保存时间长,无化学物质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张慧说,研究所还创作了一些具有特色、便于携带、可以拿在手中把玩的旅游纪念品,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游客尤其喜爱。

“作为内涵丰厚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日渐成为城市休闲经济发展、打造休闲产品的重要资源 。”市非遗保护中心张洪涛提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有形休闲产品,如小工艺品、刺绣、雕刻、陶艺、漆器、剪纸、年画等,不仅成为重要的旅游纪念品,还被开发为各类家居饰品、礼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精神产品,如民间仪式、节庆、竞技、舞蹈戏剧,则往往被开发为歌舞表演、民俗风情体验、文化遗产精品展览等,为休闲市场增添无穷魅力,“郑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工艺美术、传统艺术等的结合与应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作为现代文化产品制作的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等。”

张洪涛还表示,在“产业化”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传统工艺的现代科研,创造出高端化的产品市场,培育知名品牌,并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改良和包装,探索建设或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生态村落、博物馆、主题公园等,既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出路,又丰富活跃了人们的文化旅游生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外助内强并举促发展

传承后继无人、经费制约难以规模化发展……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非遗项目“发展难”具有类似的“通病”,而应对这些“通病”,则需要政府部门的“外助”。

“就澄泥砚来说,老艺人年龄越来越大,但作为传统的手工艺,现在年轻人可以静下心来学习的越来越少了。”张慧表示,其中很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就业问题,“学习这项技艺需要3年以上才可以独立制作,对年轻人来说压力不小,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想要学习、传承非遗技艺的人。”

猴加官传承人顾鹏坦言,猴加官属于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经济效益差,现在没谁愿意学习、从事此技艺,导致这一古老的手工绝技目前在全国仅存一脉,坚持下来的只有包括他在内的师徒三人。顾鹏认为,每个非遗项目都要顺应时代发展,传承好传统非遗特征,创新出更好的项目和产品,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立足。同时,非遗保护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和资助,协助传承人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传承人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了,传承和保护问题自然会得到很好解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靠一人一时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企业、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保护体系。”李桂玲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健全保护体系,通过不断探索我市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双赢途径,使非遗能为今人所用、为当今社会服务,在充分展示郑州市丰厚文化内涵的同时,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唤起更多人喜爱并自觉保护珍贵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