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民国火车票贵
五福
太行冬韵 张德立 摄影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
技术与剧情
于右任书法
碑石、于书、布鞋和最后的歌
妙趣羊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碑石、于书、布鞋和最后的歌

张健莹

去年冬游西安古城,春日拜谒洛阳新安张钫故居,岁末台北看于右任辞世50周年纪念展,访 台北北投“梅庭”,谒于右任翁墓园,一年所到之地都与于翁相关。记忆深处留下了碑石、于书、布鞋和最后的歌。

碑石

到西安安置好住处已是下午时分,就近去看碑林博物馆,博物馆碑石成林,为碑林博物馆捐碑最多的是于右任翁。未一一仔细观看,已到了闭馆时分,真真不舍。离开博物馆不远处是于右任故居纪念馆,特意留出最后半日,专门探访。 不想那日大门紧闭,不得而入。

春日到新安铁岭,因看张钫老先生生前收藏的千块唐碑,就想起和他同样酷爱金石的于翁,当时他们同在陕西靖国军任职,曾有默契,凡得到唐代墓志归张钫,凡收到北朝墓志归于右任,于翁辛苦奔波,不惜钱财,收得387块。后经战乱,碑石难以藏身, 令于翁费尽心机,辗转北平、南京,1938 年才将它们悉数捐献给碑林博物馆。其中有极其宝贵的熹平石经,还有七对夫妇的墓志被称为鸳鸯七志。于翁此年已年届六十,他曾经17岁考中秀才,25岁考中举人,后结识革命党人办学办报,反对清朝统治,追随孙中山历任国民党要职,历年颠沛流离,却实心实意酷爱金石,收藏捐赠国家,他不为自己赏心把玩,不为酷爱据为己有,而以收藏为天职的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于书

于右任辞世50周年纪念大展在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举办。

展厅很大,展品很多,是于翁的书法遗墨展。原来于老酷爱金石中的魏碑,是因其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他喜魏碑,写出奇绝从容大度的满带魏碑味的行草书,最终是想使草书规范化,创立标准草书。他提出草书应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他倡导标准草书,书写《正气歌》为典范之作。草书规范化是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身为政府官员,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改革中国的书写,为了“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民族传统之利器。”其用心何其大,其用功何其苦!

于翁的书法作品多不加盖印章,众人一望就可认知。人称“于书”。于书的形体、风格独具,深入人心,是我国近代书法界的奇迹。

于翁的一幅字,让我驻足良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定能生慧,公能光明。”这是他的自觉、自许、自勉、自励,亦是他一生的写照。廉洁不怕贫穷,勤勉不觉辛苦,是于翁的智慧所在。

布鞋

展厅里在播放着老先生的过往,曾经,他的长子在上海完婚,亲朋好友所送礼金,他不问多少,全部捐给家乡赈灾。曾经,他接济穷朋友,自己月底无粮,借秘书的镯子典当度日。他说别人有求于我,不要叫人家失望,谁都有廉耻之心,不要伤了来人的自尊。曾经,他拒绝蒋介石给的花园洋房,住进普通民宅。又曾经,他不置房不置地,借台北北投的“梅庭”避暑,哪里只是避暑,他是借此躲官,借此自律,借此廉洁。

“梅庭”,如今开放, 亦称于右任故居。于翁一幅照片挂在展厅,他依然身穿棉布长衫,脚蹬一双布鞋,他终生就这样装扮。他早上喝稀饭,中午吃两个馒头,晚上吃家乡的面条,从来如此。故居还摆放着他的笔墨纸砚,他坚持每天一小时写字,别人求字,他乐意写好于书奉上。他一辈子写得最多的是孙中山主张的一句话,为天下开太平,有千幅之多。台北很多商店都有于翁写的匾额,至今悬挂。

他最后的遗物是一双布鞋,据说是家乡老妻所做。有4000美金的借条,据说是为儿子出国留学所借。他写字从不收润笔费,除薪水从没有外快,一生廉洁难得至此。

最后的歌

在阳明山700米的高处,是于翁的墓地,他知道来日无多 ,写下他最后的遗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之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之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翁一唱三叹,掏心掏肺。

他的墓园朝着西北家乡的方向,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他的情思情缘。

他眷顾着陕西三原县“三间老屋一古槐”的故园。怀想着“亲见阿婆作艳妆”的老妻。他眷念着吃不烦的油泼辣子面,听不厌的秦腔,还有那珍爱的熹平石经、鸳鸯七志。他眷恋着故国的那片热土,还有热土上的乡里乡亲。

这首最后的歌的原件现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博物馆展出,古话常说见字如面,家乡的人看见于翁您的字就都看见您了,您是否看到他们。您也许会说早已看到,从未离开。过去是梦,现在是魂。

我计划再去西安,去三原看于翁的故居故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