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建1/2015-02/09/05/201502090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都市区建设亮点多 专家齐点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都市区建设亮点多 专家齐点赞
评审会现场

本报记者 成燕 覃岩峰 黄永东 张倩 文 宋晔 图

2月6日,郑州都市区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建设项目评选专家评审会在郑州报业集团举行。会上,来自我省社会科学、规划、林业、环保、航空、交通等多领域的11位专家学者,对40个候选项目进行集中评审,点赞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亮点项目。

谷建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评审感言

亮点项目诠释

郑州勃勃生机

十大建设项目评选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生都市、生态都市、国际化都市和现代化都市。基于这个价值取向,此次十大建设项目在评选时,我更关注入选项目是否能折射出郑州现代都市新风貌,生动诠释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是否具有标志性意义,对郑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这几年,郑州涌现出了一批支撑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一批惠及民生的大项目,城市发展蒸蒸日上。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河南、郑州“一号工程”,对河南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南水北调郑州段通水等项目都具有标志性意义。郑州地铁一号线、陇海快速路等项目都是改善民生类项目,对方便市民出行很有益处。

孟繁华,经济学士,哲学硕士,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员。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先后承担完成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6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评审感言

建设项目评选

活动很有意义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建设项目评选活动很有意义。这40个候选项目都是民生项目,均涉及民生利益,自然受到市民关注。对郑州的发展,社会各界都很关心,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

通过评选,一是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群众对过去三年市委、市政府在都市区建设中的思路、效果进行客观评判,这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二是将大大促进今后郑州都市区建设更加科学,更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群众所想、所盼。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很有意义,比如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号工程”,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地铁一号线等项目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生态廊道、市儿童医院东区医院等一批项目惠及大民生,商城遗址保护项目可以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品位,让古都郑州更加厚重。

冯德显,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评审感言

“国际范”航空

港区值得期待

思路决定出路,最近几年,郑州发展思路清晰,步伐稳健。从这次候选的项目来看,无论从前期规划、后期建设,还是影响力来说都非常好,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一个城市是否发达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开放性,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地理位置优越性无需赘言,相比铁路与公路的发展,郑州的开放形象因为航空港区建设而进一步得到大幅提升,不得不说郑州航空港区是一个具有“国际范”的大项目。市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短短几年,航空港区在枢纽打造、产业培育、城市塑造、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项目落地,其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产业高地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凸显,这也将推动郑州开放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夏丰昌,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省林业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首批征占用林地评审专家,中国林业工程优秀咨询成果奖评审专家。

评审感言

改善生态环境

郑州一直在努力

雾霾已成为全国各大城市的一个“公敌”,郑州也不例外,认真查看这些候选项目,发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改善我市的空气质量、提升居住环境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果也比较显著。如热源厂“煤改气”、新密裕中电厂热源入郑、27个区级综合性公园、“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铁路沿线绿化等等,这些项目因为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备受市民关注,赢得群众广泛支持。

当然,具体到在市区生活的群众,身边环境的改善是他们感受最深的,现在,不论是走在金水河边,还是驱车行驶在各个入市口,我们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绿地公园和生态走廊,它们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还在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好。

贾少燕,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河南省水利综合规划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评审感言

做好水文章

让郑州充满活力

经过郑州报业集团的综合梳理,发现这几年郑州的亮点还真不少,项目都很好,取舍比较难。作为市民,对城市发展最为直观感受便是来源于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尤其是一些民生类的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比如新建的许多公园、学校、医院等,这些在市民中有着很好的口碑。

城市无水不活,近几年,郑州围绕“水”做文章,让人振奋,南水北调通水、刘湾水厂、龙湖、龙子湖建设,这些不只是供水、清水项目,还是民生环保项目,它们不仅增加了城市水面,为城市注入灵动感,更因为规划设计配套建设有绿化带等,让这些项目成为城市里一页页鲜活的“绿肺”。

任斌,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分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建筑师。完成各种类型工程近百项,多次获得该院优秀设计奖,有多篇文章发表国内知名刊物。

评审感言

郑州大都市

城市风貌已现

40个候选项目是郑州这座城市发展成果的最好缩影。近三年来,郑州城市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大都市城市风貌。每个项目都对提升郑州城市形象,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项目已成为郑州的城市名片,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建成,大大增强了郑州人的自豪感。相信下一个都市区三年行动计划结束后,郑州会变得更加畅通、更加环保、更加宜居、更加美好。

“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项目,大大改善了城市形象,缓解了交通压力,为打造花园型城市奠定了基础;郑州东站、京广快速路、陇海快速通道等一批交通项目,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郑东新区龙湖项目是郑州展现城市风貌城市特色的重要项目;热源厂煤改气工程为我市节能减排、打造绿色郑州做出了很大贡献。

刘东旭,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省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曾先后参与国内外几十项大型项目设计,负责设计了我省第一座斜拉桥和跨径最大的中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

评审感言

城市要发展

交通须先行

郑州目前是以主城区为中心,由若干卫星城区环绕的城市群。这些卫星城区相对独立,功能相对明确,从地域上与主城区适当分离,留出适当缓冲带,又与之紧密联系,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主要模式。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要使主城区发展带动卫星城区一同发展,使二者互为补充,建设之间的联络通道是重要一环。随着郑州航空港区、三环快速化、十条市域快速通道、绕城高速出入口建设、郑州地铁一号线、刘湾水厂等多个重大工程建成,将使郑州踏上快速发展通道,推动郑州向国际大都市不断迈进。

金真,河南航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在物流系统规划、航空物流、国际物流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参与了郑州航空港区规划起草工作。

评审感言

郑州国际陆港

建设引人关注

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是全省的“一号工程”,该项目是继中原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之后的全国首个航空经济主题的特别规划区。

目前,郑州航空港区415平方公里的大手笔建设,使得郑州向着航空大都市不断再迈进,通过空间换时间、时间换效率的高水准规划建设,让世界知名企业落户郑州。除了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令人瞩目,郑州国际陆港建设等作为郑州航空港建设的联动项目也引起广泛关注。郑欧班列顺利运行,让郑州与国际“零距离”接轨。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陆空联运体系建设,形成航空、公路、铁路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让郑州国际陆港项目与郑州航空港一体联动,通过密集的航空、铁路网络,将中原与世界连接起来。

李国胜,河南省公路学会教授级高工,曾主持或参与郑州黄河二桥、连霍高速公路等数十项国家和省重点道路桥梁工程的规划、设计、监理、建设管理工作。

评审感言

道路 “血脉”

更加通畅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这几年,郑州先后投巨资扩宽老路、建新路、打通断头路、建高架桥、建立交……一个个交通项目的实施让郑州的“血脉”越发细密畅通。通过一个个项目,我们强烈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是敢作为、有担当的,因为成绩来之不易,很多项目要顶着各方压力,迎难而上,便需要付出百倍努力。

目前,郑州环城高速全长108公里,等新增的16个出入市口全部建成后,郑州周边的总数将达到26个,平均起来间隔4.1公里。这个密度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领先的,比如北京五环的出入市口,平均间隔就达到7.6公里。此外,郑州环城高速出入市口现在对本地小型车辆免收通行费,这给郑州市民带来了很大便利和实惠。

李尉卿,现在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从事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防治研究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评审感言

大力推行环保

惠及民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民的支持,项目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翻阅40个候选项目,几乎个个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环保问题是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为了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生态环境,郑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卓有成效的举措,如热源厂“煤改气”、新密裕中电厂热源入郑、“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等,这些项目由点到面、由浅及深,既有着环境保护的诚意,也饱含城市发展的智慧,这也充分说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不可兼得,前者问题的创新解决反而有助于增强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

仝新顺,郑州轻工业学院经管学院教授,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河南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曾获得第二届“中原榜样”河南物流特别贡献奖、郑州市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奖。

评审感言

项目个个精品

自豪感油然而生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来成绩喜人、成果丰硕。比如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性工程,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更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伴随着河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航空港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定会影响全国。与此同时,一些提升城市形象的项目也陆续落地,叫人拍手叫好:如地铁一号线一期通车,让郑州市民为之欢呼;郑州国际陆港建设是郑州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中欧铁路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南水北调郑州通水,不仅让市民喝上丹江水,而且为市区南部增添了一条巨大的绿化带……这些项目举不胜数,个个都是精品,这些项目大大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了郑州人的自豪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