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随笔
掌故
祈福乙未年
新书架
知味
散文
lh520
lh5112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我与四合院

陈勤廉

穿大街走小巷,奔波两个多小时,终于叩开了北京市郎家胡同14号的大门。这是我65年前曾经居住过的四合院。

往事并不如烟。眼前的四合院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不幸的岁月。失去双亲的孤独,生活的乏力,使我整天在忧郁悲戚中苦度。后听乡人说,先父故交徐楚波伯父在北京教书,我赶忙写信向他求助。

1950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弱冠之年的我第一次走进了四合院。这所小院坐落东单一条狭窄的小巷子里,与“北京一中”仅有一墙之隔。进入院内,我用乡音呼喊着没见过面的老伯的名字。他从北屋出来,一把握住我的双手,把我领进屋内,久久地看着我。于是,我把不幸遭遇告诉了他……良久,我慢慢抬起头看到他慈祥的面孔上渐渐露出了酸楚的笑容,开口说:“继续读书吧,就在北京一中插班,过两天我跟他们商量商量。”家人对我也十分关心,为我安排食宿,给我找书看。这一切,让我这个失去双亲的孤儿感到温暖,对家又有了失而复得的感觉。几天后,老伯从学校回来,满面笑容地对我说:“我与校方洽谈后,同意你入校。”我立即写信给单位领导要求继续求学,不批,又恳求仍不同意,无奈,老伯劝慰我,处处留心皆学问,那就自学吧!

四合院多是北京市民的住宅,间或有一些三合院。坐北朝南,取太阳之光。建筑大师梁思成对四合院有精辟的概括:对称的布局,简单的勾勒,东南西北,方方正正,一目了然。徐老伯住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四合院,他喜欢四合院,他的性格就像四合院那样简洁明了。老伯住的四合院房间虽小,仍按照家乡的习俗,厅中间挂着中堂,对联是:“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老伯身为一中校长,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资助孤苦少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人父。恰是他为人处事的写照!

以后的日子,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到这个温暖的四合院家中,向老伯汇报自学读书的心得,老伯又给我列出读书目录。每天我都要走进北京一中,长时间漫步院中:返京小住常入梦,重温少小故居情,不慕东单西四火,只缘最忆京一中。道出了我对四合院的依恋与深情。

上世纪50年代末,我无端被打入另册。可畏的人情、社会的压力、精神的折磨,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时,我多次想起了北京的四合院,想起了对我恩爱有加的老伯,然而,思来想去,我没有勇气再回这个家……最后,还是走投无路,我终于迈着踟蹰的脚步又走进了郎家胡同14号院,想最后再见见有恩于我的徐老伯。谁知,他没有冷漠,反而流露着爱恋,沉默,再沉默,他说:“读书吧,书能医治苦难。”老伯是教地理、历史的,“求是,务实”是他的生活准则。老伯的教导使我又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久雨有晴天。恢复工作后,我立即赶回四合院,向老伯报喜,看着他那苍老的面孔,蹒跚的步履,不禁心酸,老伯却神态自若,喜笑颜开,拉起我的双手,不厌其烦又讲起了“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古往今来的人物读书故事。听着听着,我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为我开门的人叫张晓明,是这个四合院老住户的后代。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你是第六个来寻根的人。徐校长广交朋友,桃李满天下,是全国有名的人民教育家。徐校长去世时,是叶圣陶主持的追悼会,赵朴初致悼词,邓小平送了花圈,我们这个四合院的人都感到光荣。久久不愿离开这个四合院,我提出再去看看老伯亲手栽种的那两棵槐树和葡萄架、石榴树,张先生说:徐校长去世后,那些树也相继枯死了。我不胜感慨,难道树也有灵性吗?为什么它们也相继跟随老伯离开这个世界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