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陇海大院感动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座爱的大院 满是善良的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座爱的大院 满是善良的人
樊石头:
这辈子就是陪三妞 周喜荣:
活得充实就是幸福 常思军:
希望更多的爱心汇聚 赵新义:
让高新海生活再好一些 王家新:
守护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王金贵:
作为河南人我深感骄傲 何亮:
爱和分担还要复制延续 刘丽娜:
纯洁友谊一生珍爱 邵树廉:
幸福的种子开花了 任韬:
优良传统我们传承 张金阳:
做有爱心的新一代
邻里小聚,其乐融融。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丁友明 摄
邻居们推着高新海观看“陇海大院图片展”。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丁友明 摄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李瑞蕊 谢娟 整理

人 物

一群热情的邻居、一帮真心的朋友,分担了一个高位截瘫病人所无力承担的、长达39年的日常琐碎,从此,陋室里扫除了痛苦和绝望,响起了欢快的歌声和笑声。这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做作和功利色彩。39年的点滴关爱,汇聚成温暖大潮,体现为郑州大爱的精神。

高新海:

好好活着 歌唱家乡

真不知道该怎么说。39年算起来就是14235个日子,对我来讲不叫过只能算是熬。每天我身上这里不疼那里疼没有好受的时候,睡个觉最长才两个小时。父母不在了哥哥不在了我还好好地活着,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我想也算是奇迹了。特别是今年我们陇海大院不但被评上了感动中原,还评选上了感动中国。我满心只有感恩!感恩我们陇海大院的邻居们39年来对我不离不弃、情同手足的照顾;感恩我们铁路小足球队的伙伴们陪伴我;感恩沟赵青年队的知青朋友们39年来对我的友情和不断牵挂在心;感恩郑州各界还有省内省外的好心人送给我源源不断的关爱;感恩媒体对我的关注和连续报道。我要好好活着,和朋友们一起歌唱生活歌唱祖国歌唱家乡的好人们,让陇海大院精神在全国发扬光大,早日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樊石头:

这辈子就是陪三妞

我叫樊石头,今年65岁了,和高新海是小学同学。10岁那年我们一起进入了铁路少年足球队,我担任队长,高新海是守门员,在一起训练比赛结下了深厚友谊。高新海患病以后我们在精神上遭受的打击不亚于他,陪着他看病陪着他难过。没想到这个病怎么看也看不好,日子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来了。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坚持照顾三妞(高新海)这么些年,一句话“放不下呀”。过去除了工作看自家老人也没有陪他多少。现在我退休了自家的老人也不在了,住得离三妞又不算远就一天不拉地跑上了,老哥俩在一起做个伴儿也怪高兴。前几天我搬家离三妞远了就买了辆电动车开着去。每天给三妞换药倒尿咱不干谁干?谁叫咱是他石头哥咧。他爹妈也不在了亲哥也不在了。我这辈子就是陪三妞了,缘分呐。

周喜荣:

活得充实就是幸福

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非常激动,我们只是最平凡的老百姓,做的也都是最朴实的小事,甚至有些微不足道。陇海大院的故事被发现、被弘扬,最终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因为它反映的是邻里互助,相互守望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做平凡的小事,但有句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困难在众人面前也变小了。

战争年代能够产生很多英雄,而在现在的和平年代,高新海自强不息和病魔做斗争,这么多年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不一定非要活到百岁高寿才是幸福,而活着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就是幸福,希望能把陇海大院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才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让他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常思军:

希望更多的爱心汇聚

我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事,能感动中国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作为高新海的邻居,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激励我以后要更加尽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用爱温暖他,帮助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爱心群体中,帮助他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希望陇海大院的故事能让这种正能量弘扬下去,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让所有有困难的人都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赵新义:

让高新海生活再好一些

作为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中的一员,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励。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人做的只是一些最平常的小事,更多的是靠政府、社区对陇海大院的支持和帮助。

我和高新海一起当过知青,也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他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陇海大院拆迁后,我要他把家搬到我家附近,和以前在陇海大院一样,我每天都要去他家里转转,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不管上班下班,都要看看才放心。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让高新海的工伤等补助能提高一些,让他的生活能够再好一些,也希望陇海大院的精神能够发扬光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王家新:

守护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我和高新海是一起下乡的知青战友,从他患病到现在,已经一起走过了近40个春秋,这么多年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政府和社区的帮助下,我们这些老战友、老邻居们像接力赛一样的相互扶持着走了过来,有了难处大家一起往前冲,照顾他、守护他早已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这次陇海大院里的这群人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照顾高新海的这些人是他的战友们、球队的伙伴们、邻居们和社区工作人员,虽然都不是他的亲人,却胜似亲人。照顾他,没有一个人是出于任何的功利心;牵挂他,都是每个人心里最真实的情感,这种爱的力量是会互相感染的。希望这种爱的力量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大家都能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让爱心可以走得更远。

王金贵:

作为河南人我深感骄傲

在一年一度的央视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中,我们陇海大院社区爱心团队有幸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听到这个消息后,作为河南人我深感骄傲与自豪,尤其是在得知我们陇海大院社区爱心团队被邀请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大型节目的时候,更是彻夜未眠。回想起陇海大院爱心团队39年一路走来真是不容易。

在进京录制感动中国节目过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全国各地的获奖者不期而遇时他们会问我,你们是河南陇海大院的吗?当我们回答是的时候,他们就主动邀请我们一起合影聊几句家常,我深受感动,同时作为河南人也感到很自豪。

在回郑州的路上,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将来的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一如既往地将陇海大院爱心团队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何亮:

爱和分担还要复制延续

感谢社会的爱心,感谢媒体的关注,这个奖项对于一个过程的参与者来说,有些欣喜,也有些沉重了。

作为少时的同学和玩伴,事件主人公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已经恍如隔世。从1976年夏天老高治愈无望那一刻开始,一连串厄运击垮了这个家庭。一群热心的邻居、一帮年轻的朋友,分担了一个高位截瘫病人所无力承担的、长达39年的日常琐碎,从此,陋室里扫除了痛苦和绝望,响起了欢快的歌声和笑声。这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做作和功利色彩。

媒体的关注,可能会赋予这个故事些许的传奇和升温,还是当作浮云吧。因为,陇海大院过往39年间的每一天,还要复制和延续下去。

刘丽娜:

纯洁友谊一生珍爱

我和高新海是下乡农友,40年前我下乡在郊区沟赵五七农场二连,当时高新海是我们的排长。刚离开家的我们什么都不懂,是高新海像亲大哥一样,对我们倍加关心和呵护,使我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建立了深厚纯洁的友谊。从他得病至今已经39年了,陇海大院的邻居,还有他以前的足球队友和下乡的农友,伸出友谊的手,数不尽的关怀和牵挂,陪伴他走过了艰辛路程。陇海大院被评为2014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对我们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也对我们发扬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正能量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邵树廉:

幸福的种子开花了

我和高新海相识于2009年。那年我母亲生病住在市三院,听说高新海也在住院就顺便去看望了他,这一看就结下了今生不解之缘。我想让高新海和我一起唱歌,我想和知青合唱团的朋友们一起推着他在二七广场唱歌,歌唱家乡歌唱生活。

6年来的交往我和新海的友情日益深厚,在省红十字志愿者协会资深志愿者章建武、志愿者郑萍、知青志愿者赵梅花提议下,我们一起帮助高新海,成立了心海聚乐部,现在高新海居住的幸福路5号院是我们周六要相聚的地方。

我还是那句话:“幸福路五号院,谁来谁幸福!”我还写了一首院歌:“你要是想幸福幸福路上找,幸福路五号院我已找到。幸福路五号院谁来谁幸福呀,幸福的种子在这里开花了。幸福的花儿开呀开得好,妹松土来弟除草,哥施肥来姐浇水,和暖的阳光照呀照。幸福的种子在这里开花了。”

任韬:

优良传统我们传承

以前总是在电视上看《感动中国》这个节目,里面每个人的故事都让我非常感动,完全没想到有一天自己做的事也会被选上。我从小就跟着妈妈一起经常去伯伯家,现在妈妈辈的年纪都大了,有些活儿干不动就该轮到我们干,打扫打扫卫生,清理清理压疮……当然,我也会经常去陪伯伯聊天、看球、吃饭,觉得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陇海大院里的每个人都将邻居当成亲人照顾,不只是伯伯,每一个有需要的邻居都是我们照顾的对象,不论血缘,一代接着一代,这就是我们陇海大院的精神,这次能获得这个奖,是属于我们大院里每一个人的荣誉。

张金阳:

做有爱心的新一代

陇海大院的故事能够感动中国,是陇海大院里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最平凡的小事。快乐因分享而加倍,悲伤因分担而减半,陇海大院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种郑州大爱的精神,陇海大院爱心还将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继续。

一场没有终点的

爱心马拉松

郑州陇海大院里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39年如一日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洗澡、理发、端屎端尿……

今年64岁的郑州市民高新海历经了人生诸多苦难: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灾难来临后,高新海的命运之花并没枯萎、凋败,相反,它却长开不谢,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给予这朵神奇之花浇灌施肥的是陇海大院和大院的爱心邻居。

高新海当时面临诸多问题:看病、报销、工伤认定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陪伴。陇海大院的邻居不约而同地伸出援手。陪着高新海去武汉、北京看病。“一路上有他们在,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包了,什么事都不用我操心”。见过高新海的人,无不被他的笑容所感染。

“笑容都是陇海大院的邻居给的。”高新海说。

从高新海患病回院至今,已经走过39年的岁月。一批又一批的邻居每天到他家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些邻居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一直都在帮助高新海。有许多邻居年事已高,没有能力继续照顾高新海,他们的后代就接下爱心火把,继续举下去。

陇海大院的老邻居39年来不离不弃,各级政府也对他关心有加。2013年年底,根据城建规划,原陇海大院要进行搬迁改造,陇海大院的几百户人家不得不暂时分散在郑州市内各个地方。在拆迁前,大院的邻居们最先考虑的是把高新海先安顿好,然后才考虑自己。

这些老邻居们还有一个约定:等新陇海大院建成后,他们都要回迁,再做今生的好邻居、相亲相助!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聂春洁

陇海大院爱心人物榜

赵新义: 邻居,铁通公司职工,中共党员

孙豫生: 邻居,郑州机务段职工

常思军: 邻居,郑州铁路公安处,中共党员

杨继增: 同学、邻居,郑州客运段职工,退休

贾留成: 邻居,退休

王志平: 邻居,工伤病退

张海龙: 邻居,郑州电务段职工

王金贵: 邻居,铁路供电段职工,中共党员,退休

陈会云: 陇海大院保洁员

樊石头: 小学同学,球友

王家新、陈金凤(夫妻):战友,郑纺机退休

周喜荣: 邻居,郑州三院护士,退休

刘丽娜: 战友,郑州大学后勤处,退休

何亮: 同学、战友,铁路系统职工,中共党员,退休

刘万顺: 邻居,郑州东站职工,中共党员

程意祥: 同学,郑州机车配件厂职工,退休

许兰生: 邻居,郑州机车保温段职工

巴树森: 同学、邻居,原铁路装机厂厂长、书记,退休

王秋英: 战友,铁路生活供应段,退休,中共党员

孙继成: 邻居

宋凯: 同学,郑州铁通公司

陈兰菊: 战友,郑铁生活段

王金光: 战友,洛阳机务段,退休

熊蒂: 战友,郑州101中学,退休

于洋: 邻居,铁通公司职工

孙磊: 邻居

李保义: 球友

张金阳: 张海龙儿子,郑州市工商局,中共党员

任韬: 周喜荣儿子,郑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共党员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