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陇海大院感动中国 上一版3
讲述郑州好故事 传播河南好声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讲述郑州好故事 传播河南好声音

责 任

郑州报业集团坚持“温情温暖,向上向善”的报道原则,推出的先进典型多次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彰显出关怀民生、温暖贴近的新闻情怀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力量。

一个大院,一群好人,他们温暖相助,坚守着一生当好人、做好事的信念。他们就是感动河南、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

以“温情温暖,向上向善”为报道原则的郑州报业集团,以温暖贴近的新闻情怀弘扬主旋律、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

集团旗下媒体贴近生活,走进基层抓新闻,通过一篇篇“接地气”的报道和老百姓心贴心,为大家讲述一个最广角、最深度、最动人的河南好故事。

自2008年始,郑州日报对陇海大院的故事进行了深度发掘,让这个郑州好故事走上更大的传播平台,成为郑州的一张新名片。

2008年,郑州日报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活动中听到了陇海大院的爱心故事。在一个周六的上午,记者推开故事主人公高新海的家门,走进了这个爱心充盈的大院,听到了一段温暖人心的真情,随后记者用心挖掘出更加深层的新闻价值:建于1913年的陇海院是当年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百年历史展现了中原民众生活模式,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原生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文明城市建设,人是核心,如今陇海大院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正是这种文明的具体体现。

报社迅速组成报道团队,对陇海大院爱心群体的事迹进行梳理,并进一步追踪报道,力图让这个中原好故事借助日报的报道更加出彩!

2008年9月14日,由郑州日报倡议,郑州日报与二七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陇海大院老邻居中秋赏月会在大院广场举行。报道组的记者,用蘸满深情的笔墨,写就消息《陇海大院32年书写人间大爱》,第二天郑州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出,并配发了《为陇海大院叫好》的评论,报道一出,立时引起热议。

随后,在陇海大院系列报道中,郑州日报采用了消息、通讯、视觉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呈现,不仅在郑州日报一版刊发长篇通讯《大爱无声》,首次刊登陇海大院爱心榜,并配发整版视觉新闻《被爱包围,他品尝快乐滋味》,用富有冲击力的摄影语言,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事主人公高新海的阳光乐观,和大院人之间的互爱互助。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这是郑州日报在报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日报先后与河南交通广播联办特别节目《从陇海大院看邻里关系》,与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合作,制作两期访谈节目《小区大爱》、《陇海大院现象与城市文明》,邀请郑州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陇海大院的老邻居代表、社区办事处主任、社会学教授等嘉宾对话,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总结。

“陇海大院的故事,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河南,认识了郑州”。2008年9月,全国省会城市宣传部长会议在郑州召开,许多省会城市宣传部长盛赞郑州日报的报道,盛赞陇海大院。长春、乌鲁木齐、深圳、芜湖等地的宣传部长认为,“从报道中看到了中原人民仁爱厚道的传统美德”、“其价值超过许多‘感动中国’的个体事件,应该推向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人是核心,陇海大院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正是这种文明的具体体现”……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任河南省委书记的侯宗宾看到郑州日报的报道后称赞:“当好人,做好事,这就是精神文明、和谐社会。”

广泛而深刻的陇海大院系列报道,产生巨大影响力。2008年,由郑州日报报道的陇海大院爱心群体荣膺“感动中原十大爱心群体”称号,这也是陇海大院获得的第一个荣誉。自此以后,陇海大院多次获得大奖:2010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年获评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成为“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4年受颁感动中原奖、登上CCTV2014年度感动中国领奖台……

在本报系列报道推出不久,我省文学院报告签约作家郑旺盛走进陇海大院,在2009年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阳光的声音》,礼赞陇海大院精神,文章在郑州日报副刊版连载,收获好评如潮。2014年5月,以陇海大院为题材创作的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公映,讲述质朴厚重的中原文化带给人们的感动。

郑州日报也借此重磅报道,获得200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及好版面奖。2014年7月1日,郑州日报推出创刊65周年百版纪念特刊《郑在巨变》,作为城市变迁和文化传承的陇海大院爱心故事,被收录其中,成为郑州日报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城市在变,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能变。郑州报业集团将关注的目光对准这些最朴实的眼睛,浑厚淳朴的四邻,先后推出《郑州好人》、《讲述郑州好故事、传播郑州好声音》等栏目,持续讲述陇海大院的新故事、新变化,传递温暖温情、向上向善的力量。陇海大院改造搬迁前的马年春节正月初四,记者和大院里老邻居相聚在高新海的老房子里,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今年农历羊年的大年初四,记者和大院的邻居再次相约过大年,已经搬家的老邻居从城市的各个方向赶来,相聚在高新海的新居幸福路5号院。虽然大院的邻居们已安居别处,但大家心中都信守着这样一个约定:家的距离虽然远了,但心贴得更近了,这种友邻互助的大爱,永远在路上……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继续,郑州报业集团“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报道也在继续。今天,郑州报业集团负责人将带领由旗下媒体精兵强将组成的报道团队,深入陇海大院,学习、挖掘陇海大院精神,把更鲜活、更生动的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让“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的“陇海大院”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平凡生活中的邻里大爱感染更多人。

郑州报业集团

已推出4位

感动中国人物

体察郑州的每一个细节,记录郑州各个角落里发生的感动瞬间。自2005年开始,郑州报业集团立足郑州、影响河南,感动中国,先后推出4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彰显出关怀民生温暖贴近的新闻情怀,传递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力量。

2005年12月6日,《郑州晚报》名牌栏目独家责任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推出了“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的先进事迹。湖南怀化学院在读大学生洪战辉,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整整12年。洪战辉的先进事迹经郑州晚报报道后,迅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当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幸殉难。郑州晚报派出记者远赴兰州,最先赶到李剑英所在的部队,进行详细采访,含泪记录这位河南老乡的英雄事迹。李剑英被评为2007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郑州晚报记者发现了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她在家乡创办希望小学,为了能让孩子能像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趁暑期来郑州为农村留守儿童收购教辅和儿童读物,并欠下了8万元外债。李灵的故事经过郑州晚报的深度报道后迅速走红,被读者誉为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成为郑州晚报推出的第三位感动中国人物。

2014年,陇海大院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郑州日报对陇海大院的爱心故事经过发现发掘深度报道,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获得2008年感动中原爱心群体奖。自此, 陇海大院爱心群体走上更高的传播平台,成为郑州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安群英 张翼飞 文 周鸿斌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