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陇海大院 感动中国 上一版3
感动·感悟·感言
一路相伴到北京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动·感悟·感言

陇海大院的爱心在继续,郑州报业集团“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报道也在继续。昨日,郑州报业集团负责人带领由旗下媒体组成的全媒体采访团队,深入陇海大院,学习、挖掘陇海大院精神,分享所思所感所悟,以期让“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的“陇海大院”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平凡生活中的邻里大爱感染更多人。

发现并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石大东(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从2008年率先报道陇海大院爱心集体开始,一直推动这个故事,从感动郑州,到感动中原,再到感动中国,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等媒体,一路跟随陇海大院故事中的爱心群体,走过了7年的爱心之路,高新海已经是我们记者的老朋友了。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39年如一日的邻里之爱、德善之举,所体现出的不离不弃、互帮互助精神正是《郑州晚报》早在2005年就倡导的郑州市邻居节的主题:相助、相知、相守、相伴,助人为乐,和谐邻里。

人与人之间,一时的相助也许容易,长远的相知、相伴却很难,而最长情的相伴就是人间最大的爱。

陇海大院爱心群体用行动写下的,就是这样的大爱,是郑州大爱、中原大爱、人间大爱。

这大爱的故事,是最幸福的郑州故事,是最美丽的河南故事,更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继续报道好陇海大院的大爱故事,并且发现、传播更多的“陇海大院式”的“行进中国”中的“精彩故事”,这是我们媒体人始终坚守的社会责任,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将持续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爱的精彩故事。

让更多的郑州好故事广为传扬

张子明(郑州报业集团总编辑):一个大院,一群好人,他们温暖相助,坚守着一生当好人、做好事的信念。39年如一日,接力照顾高位截瘫的高新海。自2008年始,《郑州日报》对陇海大院的故事进行了深度发掘和持续关注,让这个郑州好故事走上更大的传播平台,不仅感动了郑州、感动了河南、也感动了中国。

在报业集团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昨日来到高新海暂居的幸福路5号院采访。感到从陇海大院到幸福路5号院,邻里互助的陇海大院精神正在新的地方开花结果。爱需要鼓励,建设美丽郑州,新闻传播也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报道陇海大院的过程也是我们受感动受教育的过程,郑州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将秉承“温情温暖,向上向善”的理念,以温暖贴近的新闻情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入基层,关注民生,通过采写更多的“接地气”的报道,为读者讲述最广角、最深度、最动人的新闻故事,让像陇海大院一样更多的郑州好故事,借助我们的报道更加出彩。

因为平常所以可信

因为平常所以可敬

程玉峰(郑州晚报总编辑):这大院是如此平常: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儿时老家的小院,嗅到了那朴素而又温馨的气息;

这大院的人是如此平常:从长相到职业,都只能用普通来评价。我敢说,他们走在大街上,没有一点回头率;

这大院的人做的事是如此平常:只是给高位截瘫的高新海做了做饭、理了理发、聊了聊天、唱了唱歌……

因为平常,所以可信;因为平常,所以可亲;因为平常,所以可敬。当这平常累积了39年,便足以感动中国!

有一种幸福叫陇海大院

董黎(中原网采访中心总监) :有一种幸福,是含泪的微笑。这种幸福,是长夜漫漫里,风中那盏永不熄灭的希望的灯;这种幸福,是你遭遇险境时,那一双死也不松开的拉你的手;这种幸福,是陇海大院大爱如磐,高新海被温暖包围着,一路感动的、含泪的微笑。

这是一种苦难磨砺后的幸福,这是一种爱如信仰式的幸福。39年风霜雨雪,39年斗转星移,从高新海病瘫到现在,在陇海大院这个看似平凡的社区大家庭里,生动地演绎了不平凡的爱心故事。爱心的接力跑,从没掉过棒。

“不抛弃,不放弃,在一起。”这句话,被陇海大院的人们,用39年如一日的接力,郑重地写进了爱的词典里。

得到爱的人,给予爱的人,都成了最幸福的人。

陇海大院的故事还在延续,敬一丹说,真希望我们的家、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大院。

她说,对大院的向往其实就是对幸福感的向往。

愿点滴之爱汇聚成河

张新彬(郑州晚报副总编、中原网负责人):听说一个残疾女孩,打车去电台做节目,但没有一辆车愿意为她停下。实在没有办法,她求助一个朋友把她送到了电台。节目开始后,她不停抱怨出租车司机以及这个城市的冷漠,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节目结束后已是深夜,她从电台出来时突然发现电台楼下停满了出租车。司机师傅们说,他们听到女孩在电台直播中的抱怨,不约而同地从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只为了送她回家。

几年来,日益冷硬的我每次想起这个故事都头皮发麻。

2015年2月28日下午,郑州市幸福路5号,当我看到下班的邻居顺手把刚买的蛋糕分出一袋递到高新海的手中时,心头再次泛起电击般的感觉。爱会传染,正是这点滴之爱,传染了越来越多的邻居,终于形成了长达39年的爱的长跑,传染到了整个郑州,传染到了整个中国。

激荡整个民族的中国梦,这个伟大梦想,也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一点一滴的爱心,汇聚而成。

祝福祖国,祝福人民。

三十九年相守

这早已成为温暖的心灵家园

简薇薇(郑州报业集团新闻协调处处长):依然是熟悉的面孔、依然是熟悉的场景,再见高新海和他的“众邻居”,时光已匆匆走过7年,心头依旧怦然而生的是一种感动和温暖。7年前,作为《郑州日报》陇海大院报道组的成员,曾与他们多次接触。7年时间不短,岁月在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痕迹,高新海的住处也由陇海大院搬到了幸福路5号院,昔日的“邻居”早已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但不论搬到哪里,有高新海的地方就是陇海大院,不管散到何处,他们依然是时时环绕在高新海身边的“石头”、“老扁”、“小毛”、“常三儿”。39年的相守,关爱因时间的积淀而愈加醇厚、因新伙伴的加入而让人倍觉温暖。心相伴、爱相随,“陇海大院”早已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

今天,我们重回“大院”正当时

辛晓青(迅雷·看看河南总编辑):我还记得,大院里一棵犹如伞状的核桃树撒下阴凉,记得后院伙房师傅种的一片玫瑰年年艳丽,记得中午加班的爸妈没回来,我和妹妹在旁边橙子姨家吃饭,那是我记忆中的“大院”,存在于30年前我7岁之前的记忆里。而如今,30多层的大厦,电梯冷冰、防盗门坚硬,所有的温暖都模糊了。

今天,走进陇海大院,也走进儿时的大院,那尘封了30年的记忆,瞬间打开了闸门,汹涌而来让我的鼻子酸涩、胸腔膨胀。

是高新海和他的“家人”,让我们看到温暖的邻居还在,今天,也是我们重回“大院”的时候了。

爱心创造奇迹 只为心中温暖

张锡磊 (中原网新媒体中心总监) :第一次听说陇海大院是在7年前,在城市里,对门邻居互不相识的并不少见,别说相帮相助了,而陇海大院邻里之间能相处到如此融洽实在难得,在我的记忆中,郑州还有一个小区,同一个楼道内经常轮流做东,请大家一起吃饭,关系亲密如家人,这样的邻里关系才是我们要弘扬的,我们要倡导的,也是城市居民最需要的。大院,爱心创造奇迹,只为心中温暖。愿这种相亲相爱撒满人间,整个社会温暖如陇海大院。

爱的传递,就这样永无止境

郑北周(中原网编辑中心总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我踏进陇海大院那一刻的直观感受。四面八方的邻居,围聚在并不宽敞的院子里,围在高位截瘫的高新海身边,脸上无一不洋溢着自豪和温情。他们的幸福来自高新海的幸福,高新海的幸福也感染着每一个人,爱的传递,就这样无休无止,永无止境……

39年,14000多个日日夜夜。左邻右舍,年纪参差,不分职业,无论尊卑,轮番挤在高新海的小屋里,悉心照料,从未间断。我们感念大爱,感念“远亲不如近邻”,更多的是感念这份淳朴简单的邻里之情。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中国梦,其实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多的还是情感的丰盈,而陇海大院,恰是这世间全部美好的最佳注脚。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经常会思索一个问题,美的标准是什么?我从陇海大院里找到了答案:美就是一心向善,美就是相伴不离,美就是,陇海大院本身。在传承了千年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上,当然还有千千万万个陇海大院,他们扎根在这片厚重沃土里,真情交融,一往而深,生生不息。

俯下身去,去挖出那滴滴清泉

安群英(郑州日报区街新闻部副主任):陇海大院获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一些媒体人和社会爱心人士联系到我,想要陇海大院邻居的联系方式,这一刻,虽然忙了些,但是我很乐意。

自2008年开始,记者与陇海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当初《郑州日报》陇海大院报道组的一员,作为一名始终扎根基层的记者,这些年已经与大院的邻居们熟悉得像朋友,亲切得像亲人。他们常用吃水不忘挖井人向新朋友新邻居介绍我,感谢《郑州日报》对他们的关注和报道。其实,最想说感谢的是我,是陇海大院才给了我新闻的源头活水,多彩的生活才是一口口新闻深井,而我能做的,就是俯下身去,去挖出那滴滴清泉。

满满一院子好人

承载的全是爱心

王绍禹(中原地铁报编辑部主任):常常以为,网络时代、钢铁丛林中,看似众生喧哗,其实众生皆孤独,人人捧着手机给陌生人点赞,但很少对身边的人或事看一眼。看完陇海大院的故事,接触了陇海大院的人,他们抱团取暖,人人都不孤单,高新海得到的是爱,帮助高新海的人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满满一个院子的好人,满满一个院子的爱心,感动了一座城、一个省、一个国。生而有幸得大爱,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39年,相助方相知,相守更相伴 ,愿爱一直在我们身边。

从高新海身上读到的媒体担当

冉小平(郑州晚报记者):爱心奉献,坚持一两天,你我都行;但39年如一日的奉献,一场马拉松式的爱心长跑,世间罕见。

此前,我与他们并不相识,只是从率先报道陇海大院的《郑州日报》了解到大概故事。但在高新海过渡房前挂有一个“郑州晚报”的报箱,一下子拉近了我与高新海他们的距离。

“这是社区帮忙订的。平常多待在家里,报纸、电视如同千里眼,平常坐在床上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高新海说,看报时间不长,但他习惯了读报生活,每天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仔细研读。

其实,一个人时,他也无助过,沮丧过,只是你我没能看到。在这时,是电视,是《郑州晚报》陪他度过。

拿高新海的话说,看看报纸上那些扶危济困,坚守正义的新闻故事,想想邻居们的友善帮助,心里有种“暖暖的感觉”。

温情温暖,向善向上。常在报社文化墙上看到的我们的办报方针,我并没什么触动。听了高新海的这句话,我似乎明白了许多,也从他的身上读到了媒体的担当。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