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志刚
过春节放鞭炮,这个传统民俗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然而,随着雾霾加重,许多市民意识到燃放鞭炮对环境污染无疑是雪上加霜,纷纷选择减少燃放或不燃放烟花爆竹。今年,我也做到了不放鞭炮过个年。
以前过年,置办年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多买些鞭炮、烟花。按照我们信阳老家的习俗,除夕晚饭前要放鞭炮,放得鞭炮越大、越多,预示着日子越红火。此后几天,每顿餐前也要放挂鞭炮,走亲戚、出远门、年后开工干活也都要放鞭炮。虽然离开老家有段时间,但过年的大部分习俗都延续了下来。
每年买鞭炮前,都会计划好放鞭炮的数量,上万响的几挂,千把响、几百响的几挂,然后是逗孩子开心的摔炮、地老鼠、满天星、飞碟、小花炮以及冲天炮等大型烟花。除夕晚上,一家人吃完饭就到外面放烟花,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在节日的夜空绚丽绽放,欢声笑语荡漾开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今年,家里过了个没有放鞭炮的春节。放下多年来的习俗,真要过个不放鞭炮的春节还是做了思想斗争的。春节前,在微信圈里有热情网友倡议不放鞭炮过新年,觉得很有道理,就和家人商量,孩子也很支持。燃放鞭炮加重大气污染,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鞭炮满地落红虽喜庆,但给节日在岗的环卫工人增添了很多麻烦,不放鞭炮也是对环卫工人的一种支持。心动不如行动。所以,今年过年就没有买鞭炮,真正过了个不放鞭炮的春节。
这个春节,记者也感觉到,有许多市民加入到禁放鞭炮或少放鞭炮的行列。放鞭炮的较往年明显少了,少了鞭炮声,手写春联庆新年、抢红包过年等方式,同样为这个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