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权力的终结》
陇海大院
春雨赋
敢于直言的中牟县丞
郑邑
母亲的炊烟
读《台北知府陈星聚评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读《台北知府陈星聚评传》

宋 元

在灿若星河的河南历史名人中,清末的台北知府陈星聚,不是一个显赫人物,因为官阶不高,《清史稿》没有为他立传,公私史乘里有关他的记载也都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因而世人对他知之甚少。但是在台北,在他的家乡河南省临颍县,陈星聚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因他当过官,临颍人都称为他为“陈官”,又因为他在台湾当官,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陈村便改名为“台陈村”。陈星聚是清末不可多得的循吏,他为官二十余年,恪守官箴,精忠报国,抵御外侮,垂暮之年,犹为国事奔走,终至积劳成疾,疽发于背,于69岁时病逝于台北知府任上。他洁身自好,淡泊明志,宦囊萧然,两袖清风,所到之处,百姓有口皆碑。但陈星聚官职低微,也没有著作流传,因而,他不为人所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任崇岳先生钩沉发微,从庋藏于台湾的档案文献中爬梳剔抉,几经寒暑,才写成了《台北知府陈星聚评传》一书,作为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2013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煌煌30万字的篇幅,叙述了陈星聚多姿多彩的一生。他出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33岁时中举,但他运乖时蹇,仕途蹭蹬,同治三年(1864)48岁时才被清廷任命为福建省顺昌县知县,后又调任建安(今福建建瓯)、闽县(今福建闽侯)、仙游、古田县令。在任期间他关心民瘼,兴办学堂,重视农桑,平息械斗,颇受百姓拥戴。闽浙总督左宗棠评价他:“听断缉捕,矢勤矢慎,宽猛协宜,舆情悦服”;钦差大臣沈葆桢称他是“纯儒循吏”,《古田县志》说,他“为政宽严并济,泽下于民”,老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同治十二年(1873)陈星聚升任台湾府淡水同知,开始了他在台湾的仕宦生涯。卷帙浩繁的《淡新档案》显示,陈星聚在淡水同知任上勘定匪患,改革陋习,严禁赌博,禁宰耕牛,平抑米价,修桥筑堰,秉公断案,桩桩件件,均是为百姓着想。他主政淡水近6年,弊绝风清,家给人足,闽浙总督何璟给光绪皇帝的奏折里说他“廉勤率属,慈爱惠民……循声卓著,舆论翕然。”正是这几句评语打动了光绪,马上擢他为代理台北知府,光绪七年(1881)年成正式知府,这年他已65岁。《评传》重笔浓彩勾勒出了陈星聚在台北知府任上所做的两件大事:兴建台北城,抵御外侮。当时台湾尚未设省,归福建管辖,台湾府设于台南,淡水厅办公地点在竹堑,距台南须十几日路程,而政令又统于台湾府,往来不便,特别是莘莘士子赴台湾道考试需13天路程,贫苦之家没有川资,只得放弃考试;百姓打官司须去台湾府,因路途遥远往来奔波,官司未结,已倾家荡产;台湾土特产多出淡北,贩运之人客民丛集,矛盾易发,凡此种种,皆须另设与台南府平行的台北府,这一任务便落在了陈星聚肩上。经过仔细勘察论证,陈星聚把城址选定在艋舺与大稻埕之间的田野里。从空旷的田野上凭空矗立起一座城市,自然不是易事,陈星聚夙夜忧勒,殚精竭虑。从光绪八年(1882)破土动工,光绪十年(1884)竣工,历时两年余,终于修起了台北城,如今的台北市就是在陈星聚营建的台北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陈星聚,就不可能有今日美轮美奂的台北市!

台北城刚刚落成,法国侵略者便入侵台湾,攻陷了基隆、澎湖。基隆与台北近在咫尺,基隆陷落,台北危若累卵,68岁的陈星聚不顾羸弱多病之躯,率领绅民守御台北,终于使这座孤城转危为安。可惜天不假年,中法战争刚刚结束,陈星聚便一病不起,驾鹤西去。台北百姓万人空巷,祭奠这位为他们带来了福祉的首任台北知府,并立了陈公祠。陈星聚逝世已一个半世纪之久,但他那恫瘝在抱、为民请命的情怀和抵御外侮、殒身不恤的品格,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因此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