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给家长送“智慧”
轻信虚假广告
老人几近失明
小小蛋壳展民俗
想让城市更干净
红色影院看古今
军工寿星齐庆生
清明小长假
23年接力照顾智障居民
近百万株郁金香绽放绿博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小蛋壳展民俗
蛋壳上精雕细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刘伟平 通讯员 虎林山 文/图

10多年来潜心钻研蛋雕艺术,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技艺日臻成熟,他的蛋雕也被郑州市录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就是惠济区花园口镇京水村退休教师、73岁的老人虎占林。

昨日上午,在惠济区花园口镇京水村临时安置房内,虎占林正在悉心雕刻一枚鸵鸟蛋。“我们可以说是雕刻世家。”谈起自己的蛋雕技术,虎占林娓娓道来。虎占林的祖辈们就有雕刻的传统,从小受家庭熏陶,他在从事教育的30多年中,从未放弃对绘画的喜好和追求,年长之后,钻研起根雕艺术。2000年2月,58岁的虎占林退休赋闲在家。在发现根雕原料越来越稀少之后,将眼光转向了不起眼的蛋壳。

“蛋壳非常脆弱,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虎占林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枚雕刻好的蛋壳介绍,在研究蛋雕初期,着实费了不少功夫。一件完美蛋雕艺术品的诞生,须在一个既薄又脆的蛋壳上经过设计、手绘、雕琢等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选择的蛋壳必须是深棕色且色泽均匀,大小、形状基本相当的。在雕刻之前,要把蛋黄蛋清抽取出来,并用清水把内部洗净,再把空壳蒸10分钟左右方能进行雕刻。

经过复杂的选材环节,雕刻才正式开始。有着深厚绘画基础的虎占林先用铅笔把内容画在蛋壳上,再进行精雕细琢。一开始,雕刻完一枚鸡蛋需要7~8天,通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悉心钻研,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娴熟的雕刻技法,现在,虎占林完成一枚鸡蛋的雕刻仅需3天时间。

在虎占林居住的临时安置房里,记者看到,他雕刻的作品在鸡蛋、鹅蛋、鸭蛋和鸵鸟蛋上,上面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浮雕、透雕、镂空等。他的作品素材也大多取材于民间传统文化,既有寓意吉祥的龙、凤、虎、鹤、十二生肖,又有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还有传统吉祥花、鸟、山、水等。其中,《水浒传》里的108将,虎占林雕刻了鸡蛋壳、鸭蛋壳各一套,这也是他颇为得意的作品。

2008年3月,虎占林的蛋雕被郑州市录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也成为郑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每次看到孩子们雕刻出的蛋壳像模像样,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虎占林说,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总有雕刻不动的一天,他希望这门艺术可以传承下去,持续发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