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春日的乡愁
书林漫步
新书架
文史杂谈
博古斋
散文
lh53102
lh4c5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老城映像

知 秋

一弯沧桑的古桥,一环灵动的碧水,一圈古老的城墙,竟然在粗粝的北方大平原勾勒出梦里水乡的轮廓。

桥叫弘济桥,形似扬名天下的赵州桥。一个大桥洞,双肩肩起了四个小桥洞。多空多窍,除了泄洪的功能,减负的功能,现在看上去,似乎还兼及了审美的功能。想想看,假如面前只是一孔单调的老桥,即使年代再怎么久远,除了臆想中的凭吊感叹,又有多少风光可言呢?

弘济桥则不一样,传说它与赵州桥是姊妹桥,是鲁班妹妹修的。多孔的大桥看上去环环相连,轻盈通透。沿着石阶走下桥驻足河边,但见垂柳依依,河水如镜。仰面看桥,水上一个桥;俯首视水,水面一个桥。桥身桥影自然衔接,天衣无缝,虚虚实实如梦如幻。瞥一眼那入水凌空的飞腾之势,恍惚中犹如仙女手中旋转的彩绸,便愈加印证了那传说的可信度,是啊,除了鲁班那个聪明灵秀的妹妹,又有谁能修出这样携裹着仙气的桥呢?

最有价值的当属桥的艺术性,34块栏板上的浮雕惟妙惟肖、情态逼真。斑驳的桥面上,残留着许多微小生物的化石,有状如羽毛的三叶虫,玲珑晶莹的小蜗牛……岁月的风尘慢慢游走,走过了一千六百年,人踏,车碾,日照,霜侵,历史的大手一重重抚摸,世俗的时光竟将其打磨得精美剔透,妙不可言。

水是护城河的水,静静的,柔柔的,美如平原女人淡泊柔韧的性情。河边斜放的洗衣石板,仿佛还残留着曾经的嬉笑声,捣衣声。绵绵堤岸上,绿树临风,河水中芦苇青青,鱼虾戏水,不知名的水鸟长鸣着点水高飞,于长天秋水之中抒着情往返起伏、大开大合,于是,天变得无边,水变得无垠。水天之间,绿影之中不断闪现出活色生香的红男绿女,行舟水上,或呼喊高歌,或拍船击水,肆意晾晒着北方人知足常乐的舒心日子。

若有兴致,可约三五好友,租一只茶船,在天将晚时茗茶清谈,披一船朦胧月色,隔着回环雅致的花格窗,轻轻摇晃的红灯笼慢慢离岸,感受市声、歌声、楼影、树影的悄悄遁去,渐入风声、水声、桨影、潮影的淡泊之中。然后像个脱俗的名士,悠悠然远眺城墙上华灯初放的角楼和灯光修饰的城墙,在黑暗中缓缓隐去真容,只留下光线的轮廓,幻化成空中楼阁和一条长长的曲齿形的金色项链,再近看水色苍茫中苇荡起伏,深不可测,水和天在一团巨大的迷蒙中无语凝望,便顿觉来路遥遥,去路长长,前方更加神秘无限。心中会生出另一番景致。

墙是古城墙,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年历史,高十二米,宽八米,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从东城门进入,首先是个瓮城,也称外城,被一圈高耸的城墙环绕。置身其中,如井底之蛙,真有入瓮之感。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从春秋战国开始,每逢乱世,便有占山为王者开始觊觎城内这块宝地。历史上曾几次被定为小国的都城。

走进内城门,顺着城墙拾级而上,但见城墙内侧青砖剥落,背景苍凉,其状犹如镂空的砖雕画,处处是风雨的痕迹。气势雄伟的角楼飞檐翘角于城角之上,看上去峭拔逍遥。城墙上青砖铺路,走上去如踏上前景开阔的通衢大道,随着墙体凹凸的走势,护栏、垛口、水道一应俱全,机关重重,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计谋、韬略。然而,古往今来,谁能算得清倒在这城墙下面的有多少无辜的生命?作为寻常百姓,今天能登上城墙观光,是因为身处在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对芸芸众生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啊!

站在古城墙想起了毛阿敏苍凉的歌声“远去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目无遮拦地眺望西天澄澈的天空,天空中多彩的晚霞,晚霞中红彤彤的落日,感慨着云烟散尽,人去事空……

城内,灰瓦白墙,市声嘈杂;城外,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