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张杰推出典藏专辑《拾》
市民可赏
更亮的3D电影
两大书法赛事昨颁奖
寻找心中的那一首诗
《家谱编修实用大全》
说说家谱那些事儿
“待月嵩山——2015中秋诗会”
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郑州革命老区摄影展
今起征集作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寻找心中的那一首诗
诗歌相伴 诗意生活
读者朗诵自己最喜爱的诗
市民积极参加郁雯诗歌分享会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秦华 杨丽萍 文 李焱 通讯员 赵权 图

小时候,诗歌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式的睡前故事,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长大后,诗歌是“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的情愫萌动,也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惆怅;后来,虽然被生活捆绑,但诗歌依然会于不经意间闯入……春暖花开日,正是读诗时。现在的你还读诗吗、爱读哪些诗?诗歌的魅力体现在哪里?诗歌真的衰落了吗……带着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深入采访。

每次读诗都是经历一场邂逅

“诗歌的魅力难以言表,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它的独特在于善于捕捉细小的情绪;从直观体验的角度,它把每一种微小的情绪扩大化,能使人感受到情感的力量,进而有以梦为马般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畅快。”提起诗歌,27岁的宋文言语间充满了热爱之情:“就我个人而讲,它是一种好玩的文字游戏,在拼凑调整中会发现字词句的不同表达效果,时有惊喜。”他说,只有把这一刻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伤怀。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我们可以不写诗,但一定要学会欣赏诗,要学会诗意地生活。对于一些人而言,每一次读诗都像是经历一场邂逅。

“学生时代读诗多一些,那时候看到优美的诗歌就会忍不住摘抄下来,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攒了好几个本子,还会有意识地去背诵。参加工作后主动读诗的次数很少,一般都是在朋友圈或网上看到后才会看看,诗歌对心灵的碰撞来得快走得也快。所以印象最深刻的反而还是学生时代读过的,比如舒婷、徐志摩、卞之琳等人的诗歌。”市民黄女士说。

年近六十的范先生告诉记者,他一有空就爱翻翻唐诗宋词,在他看来,还是古诗词最有韵味。“现在的诗很多都太通俗、太白话了,一点韵味都没有。什么朦胧诗、现代诗,我不喜欢,年轻人都太矫情,写出来的诗太小家子气。”

在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吴元成看来,当下的诗歌进入了一个喧嚣而丰富的季节。他介绍,几乎各省市都有自己的诗歌阵营,多数省市都成立了诗歌学会或诗歌联谊会。“河南省诗歌学会是其中最早的一家,成立于1986年春天,迄今已经举办19届黄河诗会。”吴元成说,“以我的观察和统计,写诗的人越来越多,大体来看,60后、70后渐入佳境,80后、90后诗人风起云涌。伴随着全民阅读的兴起,读诗的人群早不再是小众。”

社会评论家李承鹏也认为,“现在国内的诗歌流派越来越多,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本土诗人代表。比如西安的一沙、沈浩波,北京诗人比较自我一些,还有大理、江西、河南等,河南有文化积淀,所以诗人的内功很好。”李承鹏补充道,“目前我国的诗歌创作呈两极化,一极非常的超前,不愿意用叙事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灵魂的一道光、对世界,对宇宙的一种捕捉,另一极诗歌越来越生活化,也有一些还在走小清新路线的。”

目前,诗歌杂志的领头羊以《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为主,也有不少诗歌刊物在生存的边缘挣扎。“诗歌很活跃,诗刊很窘迫,订户直线下降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吴元成说。

诗歌的精神本质是自由

许多人认为,现在读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诗歌正在走向没落。对此,诗歌爱好者宋文并不认同:“诗歌表面的兴衰只是个人品位的公开化程度不同而已。在全民都追捧时,也不代表着全民都理解;在无人问津时,能坚持的都是真爱。”

在省作协、省文学院、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原诗群高峰论坛”上,中国诗歌学会原会长韩作荣和著名诗人、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对于诗歌的发展和诗坛的现状从专业角度给出了答案。

“现在的确不再是全民写诗的年代,但是我觉得诗歌越来越纯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依然活跃的诗人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积淀的,他们对诗都怀有一种宗教式的信仰,对诗歌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对生活也越来越深入。”韩作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是诗歌最好的时期,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诗人写得越来越好,年轻诗人层出不穷。那种认为诗歌衰落的人其实并不了解诗的真正面目和现在诗坛的情况,他们被表面现象蒙蔽了。”

谢冕认为,诗歌的精神本质是自由。目前中国诗歌的生态已经转变,处于舒展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从集体的写作转变成个人的写作,从过去的“公办”转变成了现在的“民办”。“诗歌已经实现了写作的自由、发展的自由,现在大家可以很自由地表达个人的创作意愿。”

爱好诗歌的人一直都在

步入人间最美四月天,身边的诗歌分享活动也逐渐增多。4月11日,杭州诗人郁雯远道而来,在“纸的时代”书店举行诗歌分享会,与诗歌爱好者共享诗歌之美;此前,纪念苏金伞诞生110周年诗歌朗诵会、清明拜祭诗圣杜甫等多项与诗歌有关的活动也在郑州举办,吸引了大批诗歌爱好者参加……这是否意味着诗歌在读者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勃发了新的生机?

吴元成说:“北岛时代只有纸媒,甚至只有手抄本、油印本,那个时候,我们只能读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以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而当下诗人已开始回归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意境和美感终将回归人间。”

“诗歌是个人心性的表达,是一种无功利的自我表达,在当下,人们内心复杂的情感渴望有一种声音来宣泄,诗歌无疑是较为合适的方式。”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评论家耿占春提出,近一两年,诗歌逐渐迎来了复兴:不仅诗歌分享活动多了,现在通过微信、网络的传播,“睡前读诗吧”“为你读诗”“第一朗读者”等新的诗歌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人们在书店、咖啡馆读诗的活动也在逐渐增多。

“近些年来,河南的诗歌和诗人比较活跃,许多诗人获得过重要奖项,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诗人,各个省辖市也都有自己的诗群。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质量,河南诗歌都排在全国第一方阵。” 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看来,河南的诗歌生态还是比较好的。他介绍说,省诗歌学会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如诗歌朗诵、诗歌研讨、诗歌采风等。黄河诗会已经办到19届了,那是河南诗人的盛会,每次都有上百人参加,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其实诗歌一直没有离开人们的生活,而是大家的脚步越来越快、离诗歌越来越远。”青年诗人平平说,爱好诗歌的人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当下社会诗歌重新吸引了某些人的目光:“不管诗歌因什么复苏,有诗相伴的生活都是美好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