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樱花季赏渡边佳作
各类佳片公映
亮点一一解析
“2014中国好书”
推选结果揭晓
韩庚到郑话青春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
让我们一起读诗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我们一起读诗吧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秦 华 杨丽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些意味隽永的诗歌历尽时光洗礼,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读之齿颊留香。人间最美四月天,诗歌也春回大地般焕发出蓬勃的生机,那么欣赏诗歌有什么诀窍吗?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对诗歌的传播产生哪些影响呢?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欣赏诗歌有门道

在这个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人们享受着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便捷,却也面临着浮躁、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的传统文化,包括诗歌的逐渐“缺席”,面对诗歌的“看不懂”,对于如何读诗,专家们有什么建议?

省作协副主席、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并不讳言现代社会对于诗歌的冲击,他同时也谈到了诗歌对于当下的意义:“我们现在过于重视物质了,诗和诗意也许能够让我们从物质中抬起头来,哪怕是短暂的。”马新朝认为,读诗是个人的事情,不应是群体事件:“读好诗,多读诗。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留下来的好诗。把读诗作为一个生活习惯。”

在一次读书会上,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鲁枢元也曾谈到诗意,他表示,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被滥用的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严重污染,传统的农村文化已经解体,昔日的田园风光也难以再寻回,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那么出路何在?——“寻觅时代的和谐与诗意。新时代的灾难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这便是鲁枢元给出的答案。

“‘我读的是不是好诗?’‘我该读哪些诗?’……对这些问题,一般读者不用考虑太多,只需与诗歌作品进行互为关注的交互阅读就可以了。”谈到对如何欣赏诗歌的看法,著名诗歌评论家单占生的意见十分独到。他解释说:“所谓交互阅读,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要有意识地让作品阅读读者。这时,读者可以先放弃自己已经郁积于心的主观情绪,让作品无障碍地走进内心,沁入自己的血液,这样也许对一首诗的阅读会深入一些。而至于读什么作品,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到书店转一转,上网遛一遛,多读一读,也许就会碰到自己喜欢的诗了。”

读诗写诗并不“小众”

当今社会,诗人真的成了“稀有动物”,读诗的人真的越来越少吗?

8岁开始写诗的杭州女诗人郁雯并不认为诗歌是“小众”:“每个人心里都有对诗性朦胧的渴望和认同。有的人怀疑,自己写的短句子是‘诗’吗?其实,只要表达的是你自己个人化的内心想法,那就是诗。”郁雯说,她曾多次接触国内诸多省份的诗人,对河南诗人整体都非常崇敬:“河南诗人整体水平非常高,诗人之间非常团结,乐于助人,这样的创作环境非常好。”

单占生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而言,诗歌创作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时候”。“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诗人要感受到天国之极乐与地狱之大苦恼’,如此而言,诗歌创作的‘时候’还哪里分得好坏?”单占生提出,有的人说,现在读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这不是事实,也有的人说,现在诗坛没落,这也不是事实,更符合事实的情况是,大家正齐心协力使今日诗坛无论在诗歌艺术和诗歌的影响力上都要更好一点。

“怎么才是‘更好’?怎么才能‘更好’?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而这种大家都在探索、没有达成共识的现状,还会持续下去,也许这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单占生说。

诗歌传播应多元化

随着新媒体风驰电掣的发展,文学及其诗歌也进入速写、速读时代。

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吴元成认为,网络和新媒体对诗歌的推广作用是把“双刃剑”:“微信等新媒体只是为诗歌找到了一个人人都能写诗读诗的平台。尽管他们为诗歌发表和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可能,但诗歌毕竟是艺术王冠上的明珠,并非人人可成真正的诗人。”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评论家耿占春认为,随着互联网、电子阅读等形式的兴起,“读首诗睡吧”“为你读诗”等网络传播平台风生水起,诗歌在此背景下更便于传播,使“读诗”成为一个普遍情况:“书店、咖啡馆举办的读诗活动很多,小型诗歌朗诵会也越来越多。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会保留对诗歌的热情和爱好,从纯粹的纸质阅读转为朗诵——不论哪种方式,人们能够享受诗歌带来的心灵滋养就好。”

单占生也提出,现在的媒介工具众多,极大地方便了诗歌的传播,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选择自己心仪的工具和方式。

“诗歌是个人感觉的表达。当今社会,年轻一代内心复杂,他们渴望着有一种声音来表达对情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诗歌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耿占春说,深圳某机构就曾用诗歌作为“问题孩子”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渠道,他们共同读诗,对情感的表达能力逐步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沟通效果,“作为文化实验,很多这样的方案,我认为政府和社会资金都可以投入一些财力进行这样的项目推广。”

这个春天,伴随着全民阅读热,诗歌也展现出蓬勃活力,或许正如诗人郁雯所说,不用考虑你写下的是不是诗,读到的是不是诗,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关注内心,关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敏锐感受,放慢生活的脚步,多去读,去思考,你就能感受到诗意的存在。”在这个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读诗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