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日本的情报与外交》
佳联颂英贤
北国千里(国画) 柳恒金
杨绛也曾“走麦城”
古城遗韵(国画) 李建设
唯有牡丹真国色
无题
门倌儿的和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佳联颂英贤

聂 难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内容主要是对逝者生前事迹的赞颂与怀念,寄托对逝者的悼念与尊敬之情。清明时节,品读这些挽联,让人颇为感慨。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王国维挽沈曾植联:“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是更大哲人,四昭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王国维与沈曾植交谊甚厚,一向引为知己,自然对其逝世悲痛不已。此联除却些许过誉之辞外,应当说是对沈曾植的盖棺论定,充分表现了王国维对好友的深刻理解和怀念之情。从中也可看出王国维对时局和对传统文化之命运的担忧,为其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我国史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笺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此联一出,当时人纷纷赞之,誉为挽联中最佳之作。王国维的自尽,引起了陈寅恪的无尽悲伤。陈坚持认为,王的自杀绝非是因为什么个人恩怨或经济原因,而是殉文化而死,也是对当时混乱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的抗议。

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挽鲁迅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1936年10月19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去世。高尔基比鲁迅早去世四个月,故郭沫若充满悲情地写下“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短短100多天,世界文坛“叠坠双星”,委实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损失。由此郭沫若流露出痛心疾首的情感,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挽王铭章烈士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在1939年4月上旬的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率兵坚守藤县,在与日军激战中饮弹牺牲。这副挽联语句简练、对仗工整、气贯长虹,生动形象地赞扬了国民党师长王铭章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和民族气节。

我国学术界泰斗,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他与世长辞后,纪念堂里有这样一副挽联:“三冠加身何止五车富学,教后人皆羡;千秋树范本为万斗高才,看大木成林。”挽联中将“学富五车”和“才倾八斗”的名言稍加修改演绎,称赞季老这一学识渊博、融汇东西的“大家”,用在这里颇见挽联作者的一片诚心、一番匠心。

这些挽联,要么激励生者,要么寄托哀思,品读这些挽联,心中的怀念与追思不觉又增加了许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