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互联网银行》
大男孩
英雄赞
大师的旷世知交
总有春天与你相伴
乡村听戏
qhq5460
qhq545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师的旷世知交

古滕客

吴宓与陈寅恪,是20世纪的两位国学大师,他们的命运长期交织,荣辱沉浮,至死不渝。他们的友谊令人感动,命运令人心酸,人格令人敬佩。

吴宓与陈寅恪是坚守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交往始于1919年哈佛大学,两人一见如故,经常相偕散步于查理士河畔。当时,吴宓惊其博学,服其卓识,并给国内朋友写信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并多次说,“陈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历年所以启迪予者良多。”1925年,吴宓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第一件要做的便是聘请陈寅恪为“导师”。此后两人共事于清华,朝夕往还,吟诗唱和。旷世之谊,令人赞叹。

吴宓与陈寅恪的交流,不仅在学识上,还涉及处世与婚恋。吴宓的日记里多次提到陈寅恪独特的情爱观,如:“陈君寅恪云‘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娶妻不如人,又何耻之有’?又云‘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轻描淡写,得便了之可也。不志于学志之大,而兢兢惟求得美妻,是谓愚谬’。”陈寅恪的这一席话,对吴宓决计与陈心一成婚,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尽管这段婚姻并不长久,吴宓后来还是未能全盘接受陈寅恪的婚姻观而移情别恋,但两人一见如故的不寻常的交谊,于此可见一斑。

吴宓与陈寅恪还曾卷入了一场改换校长的风波。1927年7月18日,陈寅恪、吴宓等教授联合发表宣言,反对清华校长违背校章,妨碍全校发展的决定。同年11月10日,在教授大会上,陈寅恪当面要求校长曹云祥辞职。陈寅恪和吴宓一向很少涉足行政俗务,然而在1927年的这两次风潮中他二人却颇为积极,且配合十分默契。但仔细思考,吴陈二人的本意,在于维持和营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学术氛围。

吴宓与陈寅恪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就性格而言,吴宓躁急多虑而热心公益,陈寅恪则沉潜坚毅而志在自修。在抱负上,吴宓毕生怀有“斯文同骨肉”的大悲悯之心,所言所行更偏向于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立德”,以大块为文章;而陈寅恪则多洁身自好的恬淡退隐思想,侧重于著书以“立言”。然而在为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所谋之“道”方面,两位大师却又是殊途同归的。

不过,他们的命运却是悲剧式的,他们的晚年逐渐落入了凄凉之境。吴宓晚年受迫害,精神大坏,据说他常大喊“我是吴宓教授,我要喝水”等语。回忆背诵老友陈寅恪的诗文,成了吴宓晚年的心灵慰藉之一。1973年6月3日的吴宓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近晓4:40再醒。适梦陈寅恪兄诵其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枝雁’,莫解其意。”而陈寅恪,“文革”一开始,就成了冲击对象。学术助手被赶走,原来照顾他的护士也被赶走。他不但目盲,而且早在1962年跌断了右腿腿骨,不能行走,后在折磨中去世。读到吴宓最后写到广州打探陈寅恪生死消息的那封信,泪欲先下。那一代学者的命运,总令人唏嘘不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