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郑州今年2450亿投建产业集聚区
九大措施保增长 确保实现年度目标
花开两朵 心向文明
文明花开相映红
下月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
市政协召开十三届
十七次主席会议
市领导调研
华南城建设
全市“扫黄打非”工作
着力“四坚持四强化”
好交警曹伟获追授
市五一劳动奖章
河南将再提高
新农合补偿标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明花开相映红
——写在荥阳市高山镇高山村冢岗村同获“全国文明村镇”之时

本报记者 张子明 赵新蛟 史治国 通讯员 蒋士勋

高山村和冢岗村是荥阳市高山镇的两个村,两村之间只隔着一条路。

今年3月,中央文明委公布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高山村和冢岗村并蒂上榜,是郑州辖区内仅有的两个村。

同一个镇相邻两个村同时获全国文明村镇,这,不仅在郑州、在河南,在全国也是件新鲜事。

文明建设

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我们在文明建设的硬指标上可是下了大本的……”面对采访,高山村村委主任李超群“底气十足”。整治村容村貌,仅在道路硬化、美化、绿化以及沿途路灯安装等方面,高山村就投入了700多万元。

4月的夜晚,高山村群众文化广场上,老人们说说笑笑,悠闲地操作健身器;孩子们穿梭其间,欢快地追逐;大妈们踩着鼓点,翩然起舞。村里建有两个标准的灯光篮球场,这里是年轻人挥洒青春的地方。

这个群众文化广场原来是一处四五十米的深沟,建成现在的样子花了1300多万元。

高山村和冢岗村都是丘陵地貌,沟壑纵横。现在,两旁绿树成荫、平整宽阔的道路,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有田园风情的民居,都是填平了一处处深沟后建起来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山镇就是全国闻名的“阀门之乡”,高山村和冢岗村都是靠阀门产业起家的。

高山村的河南省高山阀门有限公司,5月2日迎来40岁生日。两次集体企业改制的时候,群众担心:“咱村自然环境恶劣,有限的财力如果不能集中使用,啥时候才能改变面貌呀?”尊重群众的选择,高山村两委把企业当宝贝一样呵护,紧盯行业前沿,不断技术更新,目前该公司年产值一个多亿,是国内同行业的骨干企业,是郑州市唯一的一家集体企业,是高山村的重要经济支撑。

冢岗村近几年经济形势相对差一些,但他们咬紧牙关、多方筹资,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持续投入,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坚持的力量

缘于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上世纪90年代初,荥阳市“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叫响全国,这一活动的发祥地就在高山镇的冢岗村。

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在冢岗坚持不懈、扎实推进,村党总支书记许焕成说:“我们不是为了争荣誉、树政绩,而是让村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村民素质提高、切实得到好处。”

冢岗村的文明建设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村里注意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的作用,很早就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宣传先行、防患于未然,在绿化、净化、靓化及民风建设等诸多具体事务中起到了引领、示范、表率作用。

村民王某在外经商挣了些钱,儿子结婚,他想风光风光。“红白事”理事会知道后,安排多名理事会成员去做工作,从创业的艰难到守业的不易,语重心长、句句说到心坎里。后来,在“红白事”理事会操持下,一切从简,隆重体面,还节省了6万多元钱。会长王安顺说:“现在,不管哪家办红白事,都通知理事会,村里形成了不待乡亲、只待内亲的惯例,避免了盲目攀比,形成了良好风气。”

村里发展沼气,一些群众存在惰性、不太配合,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清洁能源的好处一看便知,不用苦口婆心动员,工作也顺利展开了。

而高山村则是另一番的风景——

“不远你,不近你;有钱花,不靠你;出了问题就找你,解决不好就告你。”王建功2001年以来一直是高山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之初,村里的阀门厂生意红火,背靠这棵“大树”,近20家个体企业也生财有道;群众日子富裕的同时,不时出现的打架斗殴、邻里不睦、酗酒闹事等现象也让他深感忧虑。

王建功军人出身,做事有板有眼、雷厉风行。他召集两委人员,梳理村规民约,查找管理漏洞,逐条理顺加以完善后严格监督施行,并和个人福利、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垃圾集中管理时,有人懒了几步路随意乱扔,刚开始警告,警告后不改再处罚,处罚的方式则是按规定减免福利。高山村群众享有丰厚的福利待遇,临近春节时候,众目睽睽之下,你因哪些问题某项福利被扣了是件很没面子的事。规定施行不到一个月,随意扔垃圾现象就再也没有了。

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丈量着文明的脚步,见证了文明的力量。

挖掘身边典型

培育向上向善好民风

高山村和冢岗村都很重视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好党员”“好干部”“好经理”“好员工”“好公婆”“好妯娌”“好媳妇”“好儿女”“好家庭”等涉及各个领域道德标兵的评比是村里每年的大事,也是家家户户最看重的事。

在高山村村企上班、来自山东曹县的冯修江,2001年和村民张丽君结婚时,她的前夫因车祸身亡还不到一年,她和前夫的两个儿子,大的12岁,小的不到百天,家中还有前夫80高龄的父亲。冯修江的到来,挽救了这个几近破碎的家庭,也担当起沉甸甸的责任。多年来,他视两个孩子如己出,培养他们成长,待老人胜过亲生父亲。特别是老人2007年瘫痪在床后,冯修江就和老人同住,照顾他吃喝拉撒睡,没有丝毫怨言,直到3年后老人安详地去世。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