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原教育 上一版3
信托保障基金实施 护航信托业发展
光大白金信用卡推出加油优惠活动
兴业银行试点推出“创业贷”
工商银行曼谷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启动
校园短讯
图片新闻
名师点睛中招复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师点睛中招复习

本报记者 李 杨

距离中招考试越来越近了,各学科的复习都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期,我们邀请了郑州十九中的杨卫平老师和郑州八十一中的赵蔚老师为考生的中招复习支招。

语文 郑州十九中 杨卫平

语文复习,最重要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方法。

第一大题的积累与运用,题型丰富,海量信息,涵盖面广,最忌死记硬背,一定寻找规律。比如字词的识记,不要孤立机械地读背,和小伙伴一起,玩玩文字游戏,连词成句,都是很好的方法。

名著阅读是个难点。近几年对名著考查的要求提高了,由以往单纯对常识类、人物特点的考查转向对情节的考查,泛泛阅读与考前突击记忆都不可取。务必认真阅读原著,与小伙伴多多交流。古诗文默写,都是出自名句,平时练习,若出错,不要三五十遍地订正,那不过是劳而无功,只要专注,订正三遍即可。其实句子仿写有“九字诀”:看修辞,看字数,合常识。表格题是用数学的思维学语文:横看纵看找原点,立坐标。读图题要眼观六路:图文交融,勘察寓意。综合性学习不在一朝一夕,它靠积累,求自主,向生活学习。句子排序题:找关键词,尤其是关联词、方位词,往往是一词定乾坤。材料概括的关键在于几则材料的互相兼顾,万不可割裂开来。

阅读教学要避免题海战术,找规律、学方法。要读原文,依赖原文,寻找题目与原文的契合点,不能想当然。若遇卡壳,多半是因为读题不准确或者读题不完整,此时不要慌张,将题目再读三遍,便会豁然开朗。当然,遭遇难题时,不要为题所困,先做个记号,把它搁置原地,去做别的题。知识是互相联通、彼此启迪的,懂得协调的人,总是智慧的,或许做着做着,思路通达,就会柳暗花明,灵感突现,一举拿下原先的难题。即便最终也没有攻克,但最起码没有浪费时间做无用功。

写作记得“三个出发”: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自己最容易把握的小角度出发,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行文谨记“八项注意”:1.题记增色,先声夺人;2.选材新颖,回避撞车;3.结构合理,详略得当;4.语言鲜活,与时俱进;5.文体清晰,表达多样;6.主旨突出,画龙点睛;7.注重技法,选好人称;8.培育素养,拓展情怀。

语文复习并不是一味拼搏苦学,而是启迪智慧,开放心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分数,不要被分数所羁绊,不要怕暴露问题。要感谢错误,它是曲折中的独特美。不怕出错,认真纠错,比不出错更激发学习热情,因为查漏补缺是最好的提分机遇。快乐面对学习的学生容易出成绩。

英语 郑州八十一中 赵 蔚

中招英语的复习制胜的关键在于“快、准、活”三字。

要做到一个“快”字,第一个摆到台面上的问题就是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量大,所以这个阶段的复习要尤其注重“有的放矢”。中招考试的命题是严格以《英语课程标准》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一件》为依据的。其中明确指出:“不依赖、不依托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无任何直接从教材中选取的语言素材。”这就要求当我们进行复习时,复习内容要精心选取只针对于中招出题范围,务必做到所有复习都为有效复习。对于郑州地区使用的人教版《新目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等内容,虽然我们学习过,但不在中招考试范围内,完全可以搁置这部分内容。比如:过去完成时,间接引语中出现的过去将来时等。

其次是一个“准”字。此时复习要准确定位为“查缺补漏”。会的知识点一眼带过不再浪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还不清楚的内容要及时请教老师。同时强调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复习内容都不尽相同。例如《2015中招说明与检测》第8页至第35页囊括了中招要求的五级词汇。在这个单词表中,只罗列出单词而没有读音、词性、汉语注解,所以这是个很好的检测第一轮复习效果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快速浏览并标记出自己的生词,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同学间互相资源共享写下自己书上标记生词的词性、汉语意义,有争议的请教老师,这就制作出一个基于个人的单词表,可以在中招前反复背诵。而语法项目的复习更应该重点突出,针对《2015中招说明与检测》第3页至第4页的语法项目表一项一项进行复习,复习深度则取决于该语法在中招试卷上所占分值,而考试不涉及内容则不再分配时间。

第三点要讲求一个“活”字。我经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引用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可以很好地诠释出英语解题的境界,一个忘我且灵动的小世界。英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灵活且富有韵味的文化,在做题的时候除了注重平时老师讲解的做题方法之外,还要多多读懂语境,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只有几句话更要静下心来去体会到句子文本之下所传达的意义。而阅读理解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近几年中招考试卷上也多次呈现,篇幅有限不再举例,也需要多多留意灵活地去理解文本。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