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新郑人的《乡愁》出版发行
乐天文学院
风景这边独好
南桥风雪
嫘 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南桥风雪

本报记者 赵地 高凯 通讯员 刘宏民

编者按:明清新郑八景:南桥风雪、塔寺晚钟、竹溪梅月、锦堂春色、欧坟烟雨、大隗晴岚、陉山晚照、溱洧秋波,这一个个浪漫而诗意的名字曾经是冠绝新郑的美景。凤台寺畔秋波泛,卧佛塔前听晚钟,南桥之上风雪后,竹溪梅月春满堂。唯美而又诗意,仅仅从这些名字来看,旧时的新郑应是山水秀美之城、美景风流之地。如今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来找寻属于新郑的那份美丽和诗意。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寻找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八个美丽的地方呢?这一处处诗意的美景究竟在哪里?今天这八景是否还依然留存?是否只存在于历史的记载里?当年八景如今是否变了模样?从本期起,本报文化版特推出“新郑八景”系列,我们依旧径寻景,去印证新郑每一处美景,每一个地方。

“南桥风雪”是新郑八大景之一。

“南桥风雪”之桥究竟在何处呢?根据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山川志”载:“……杨家河又过端村之南,东流复折北上,又东更北,转而东经秦家楼北,稍南又东北流,经凤台寺北入于洧,又东,毛家潭水入之。”根据这一记载,此地正是郑国大夫子产听郑国之政、承舆济人处。那座横跨南北的十一孔石桥,正是“南桥风雪”中所指的南桥。

昔日郑国城,四面环水。东流溱水环城秀,西望郑城展新姿。寒冬雪岭西南倾,春来洧水碧如蓝。丹青郑城描不尽,一派当年繁华。南桥地处凤凰台东南,北有洧渊,棹歌惊鸿,南有大王庙,香烟袅袅升;西为毛家潭,潭清岸柳摇,北有洧水来,涛声不绝耳。站在南桥上,你会感到扑面风送爽,碧水湍如箭,心随绿水去,四海商贵来。幽幽碧潭,飞鸿紫气,人在画中,怎不一醉陶然。

传说,当年的南桥,竹木交映,岸柳成行,桃李浓郁,野花芬芳。阳春烟景,胜似江南。但新郑的春季,多有倒春寒发生,本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突然间气温下降,寒气袭人,接着便是春雪如鹅毛,扯絮若丝棉。短时间降下一个银的世界,成为新郑独特的一道风景——“南桥风雪”。

由于郑国大夫子产乘舆济人的故事广为流传,桥南又演变为凭栏眺望,寄思友情之地。所以,人们在此迎送客人、友朋,故多亲情之感。特别是亲人离别,更是情意绵绵,难舍难分。这从明清诗人咏新郑的诗词中可见一斑。如民国宋聚业(常州人)《过新郑感而赋》:“怜余兄弟各西东,一处离情五处同。音问久疏云树外,笑言暂接梦魂中。根浮春水漂萍叶,影乱秋风叫雁鸿……”把兄弟五人天各一方写得凄凄泣泣,让人读后伤感于心。

“露晞垂柳纷连岸,风飐飞花乱点溪”,道出了南桥一带春天的景色。阳春三月,杏花桃花竞放,千姿百态,飞花漫天,这些飞花散落于南桥和水面,一片洁白,犹如“三月桃花雪”。人们也把这样的景色喻作“南桥风雪”,并有感而发,以成诗篇。

写这篇“南桥风雪”,笔者觉得是带着一种敬畏了,“南桥风雪”中的南桥其实是新郑人民为纪念子产而建造的,而这“南桥风雪”作为新郑八大景中的一景却是真实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