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掌故
知味
新书架
文史杂谈
随笔
lh5363
lh541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饮马池记忆

李 迪

饮马池是郑州西南部无数个长巷中的一个,紧挨火车站,相传因军阀在此饮过战马而得名。这个儿时的乐园巷子现在早已没有我所熟悉和亲切的一切了,它现在成了郑州大酒店。为了保存在那里安宁生活的记忆,它改建后我没有再到过近前。据说,当时施工改造时,居然发现了商朝古城墙和青铜文物!

古书记载,郑州城的布局,3600年变化不大。如今的行政区、花园路、紫荆山、金水河早在商朝隞都时期就是权力中心,那时的西南部城墙一带集聚着手工作坊、贫民区、坟地。宋朝孙山这样描绘:“南北更无三座寺,东西只有一条街。四时八节无筵席,半夜三更有界牌。”到了我居住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不只是一条街了。

饮马池显然属于贫民区,是一个人口近万的长巷,土路很瓷实。小巷只有北边一个口,人口基本固定,老门老户,偶尔搬来一户人家,都称作“新搬来的”。在儿童的眼里,不觉得条件简陋,反而是个自由的乐园。长巷口外的福寿街与铭功路、正兴街、德化街、二七广场、大同路连成一片,孩子们到处可以跑着玩。福寿街上不过什么车,也不通公交。小街挺干净,从北往南路东有百花影院、馄饨铺、小诊所、小学、点心铺、副食宰鸭店;路西有弹花店、面条铺、邮电大楼。

巷子里经常进出的人很多,有沉默地提着红灯的铁路工人、巷子中部郑州第十八中学上下学的学生、“标牌厂”上下班的工人,连住户,饮马池少说有上万人。家家户户从没有丢过东西,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件。一点儿也看不出早在二十世纪初的郑州,是以这条巷子为中心进行着一切有关棉花的交易。

现代化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紧邻火车站的饮马池,虽然地下就是3600年前的古城墙,但是它年轻、包容、创造、和谐,我依恋这个儿时的乐园。

依恋演变成追思。

曾经,大杂院里,刘奶奶家人最多,她经常和我奶奶说事,唠家常。整天忙里忙外,最会擀杂面条,她那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徐叔跟独生闺女霞霞伙食最好,还吃加了蒜的炒馍呢,经常喊霞霞:“回屋喝水!”霞霞妈走得早,徐叔是心疼自己的女儿没了娘。徐叔又最会在夏夜给满地席上的孩子们讲故事。天上繁星满天,奶奶在一边给我扇呀扇呀,悠悠的扇子风好爽,我一边听着故事。

在这个大杂院里,奶奶教我学会了擀面条、蒸馍,早晨天不亮我就和伙伴一起去南菜市排队买西红柿,用一副小桶去巷南头担水,端一大盆脏衣服去洗,现在八九岁的孩子都不会干呢。

院里的房之间的墙应该是用高粱秆糊的,基本不隔音。八十年代初期,小翠的哥去外地上完大学回到郑州工作,有一次,她哥后半夜两点多出差回来,刚一开门,隔壁霞霞她爸大声问:“谁啊?”她哥后来感慨:“还会有这么亲密的邻居吗?负责给看门护院的。”

三十多年只如一瞬。

有一种古老的乡愁“追思儿戏时,宛然有在目。旧居失所处,故里无宗族。”而我对饮马池的追忆甜蜜而淡泊。当年饮马池口那个电线杆还竖在那里,默默不舍着许多往事,同时它也见证着今天的机遇和挑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