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我们的城市更整洁
纠风肃纪提升效能
关注青春健康教育
清理小广告 辖区换新貌
加大城市河流两岸生态建设
业主自治显成效
举办首届广场舞大赛
乡友会助学十三载
为创客构筑“造梦空间”
zxc555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友会助学十三载

本报记者 刘伟平 通讯员 靳淑娥

连续13年资助40多个贫困学生考入高中、50多个孩子走进大学、有5个还读上了研究生,资助金额共计15万余元……在惠济区古荥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图回报,自发捐款帮助村里的贫困孩子上学;他们坚持十余载,让爱的种子不断延续。这就是古荥镇南王村村民们交口称赞的乡友会。

事情还得从13年前说起。“2002年前,南王村附近6个自然村都未出过大学生,这是个遗憾啊,我们也很惭愧。” 南王村村民、现年80岁高龄的退休教师胡学敬回忆,自己教了半辈子书,却在身边找不到大学生,深感责任深重。胡学敬、原古荥镇党委副书记孙泽忠等几位老人在深入调查了解后发现,家庭贫困、学习氛围不浓是主要原因。若要改变村庄“零大学生”的现状,就要从改变这几个因素做起。于是,几位老人碰头商量后,2002年底,一个小小的乡友会成立。

成立初期,成员仅有6名老人,几位老人每年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0元作为“会费”。并做出承诺,凡能考上郑州之外的大学生,乡友会资助路费,家庭贫困的学生,乡友会也将酌情资助生活费。

想让孩子们上大学,光有资金还不够,信念、氛围更加重要。出于教师的职业天性,平日里,胡学敬、胡学礼等几位退休教师会到村里有初中、高中学生的家庭走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况,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怕困难。

在几位老人的感召下,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日渐高涨。2003年夏,第一名高中毕业生接到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时,老人们高兴极了,在村里扯起了庆祝的红条幅。老人们来到孩子家里,把代表着乡友会心意的路费送去。

“已经考上大学的孩子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村里的中小学生继续圆大学梦。”现乡友会负责人孙玉泉介绍,每年寒暑假,村委会的会议室就抽出时间让给孩子们,执行他们的“圆桌会议”。考上大学的孩子给村里的中小学生传授经验,讲述美好的大学生活。得到哥哥姐姐们的鼓励和感染,从此,村里打架斗殴的孩子少了,比学争先的氛围浓了,大学生遍地开花。孙熠就是其中一个。孙熠母亲孙桂叶介绍,孙熠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乡友会的老前辈们经常上门关心指导,还热心请考上大学的哥哥姐姐传授学习经验。之后,孙熠中招考试考上郑州七中,并最终以高分考取了重点大学。现在,孙熠在一所飞行学院继续深造,而乡友会还坚持着老传统,每次开学,给孙熠资助路费。

逐渐地,乡友会的成员由原来的6名发展为后来的50余名。2006年,上级批准乡友会更名为南王村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每年由村集体承担部分帮扶资金。可乡友会的新老成员们的助学行动和关心却依然在继续。被乡友会资助过的宝健是现在乡友会的一员。大学毕业后,宝健在郑州市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年是乡友会给了我求学的力量。现在,我要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把乡友会的好传统继续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