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听故事就是体验生活”
文化传承 下一个路口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传承 下一个路口见
——专访“姓氏文化的践行者”《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总导演张清
拍个挣钱的片不难,我不想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 娟

“少主人,我对不起主人,这20年来我一直隐姓埋名。”

…………

河南省人民会堂会议室外的角落里。

张清对着记者双手抱拳,单膝下跪,声音清亮而爽朗,他自我陶醉在《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故事之中,浑然且惘然的表演状态,角色有了血肉和筋骨,及至有了魂魄。

台词与会堂内产生的共鸣音相契合,有种坐在第一排观看话剧的真实感,过往的人们好奇而频频回头。

这一幕立刻将人拉进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作为该剧执行导演的他还饰演了说着一口河南话的乞丐小米。

面对这部《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张清兴奋而忘我。

“如果让我每天过着吃喝不愁的日子,如果不拍这部百家姓电视剧,我会死的。”

记者质疑他这话是否会让人觉得假。

他的回答没有演艺圈人的进攻性或者傲娇感,语速不快,平和中透着一丝兴奋。

“会的,所以我一直没敢把自己的梦想对公众说那么大,但我心里早有了详细规划,推动姓氏文化,重塑中原文化,这就是我的一个梦想、一种呐喊,不管别人怎么想,每个人都有想达到的梦想。”

十年梦想缘起

其实,张清的这个梦,已经酝酿了十年。

以前,张清并不怎么了解姓氏文化。真正跟姓氏文化结缘,还要从2004年10月的一次淮阳行说起。

当时,周口淮阳正在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吸引了上万人参与。张清和朋友也去了。至今,他还记得在伏羲陵前看到的两个场景:一位中年妇女,一步一叩首,额头上青紫一片;一个多年没回中原的老华侨,捧着一抔土,跪在地上哭。

后一个场景尤其打动张清。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根”的含义。

后来,他买了很多和姓氏根亲文化有关的书来看,第一次发现中国80%的姓氏都出自河南,也第一次意识到姓氏文化是如此有力量的东西,甚至可以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那一年,他正在拍摄《武林外传》,山上的拍摄异常辛苦,但痴狂着的他却不知疲累,一得空就和喻恩泰、沙溢、闫妮、林永健等人讲姓氏起源、讲得姓始祖。

在他看来,姓氏文化如果推广好,可以成为中国人的民族信仰。“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其实姓氏文化、根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姓氏根亲其实在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就像骂人,最毒的就是骂人家祖宗。一个人发誓,也喜欢说我要是怎样,我就不姓什么。”

因为他张口闭口的姓氏文化,当时闫妮、林永健等人一见到张清就开玩笑,握着拳头喊到“万姓同宗”。

张清始终强调,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重塑中华民族信仰的文化之根,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源,他要在今后的道路中成为这种文化担当的代言。

也许那时,他在众人心中,就是痴人说梦吧。

痴人说梦到梦想成真

“你做影视究竟为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娱乐大众吗?难道不能用影视来圆全球华人的寻根梦吗?”这个梦,张清一做就是十年。

十年磨一剑,让张清从痴人说梦到梦想成真 。

采访张清时,他正在省人民会堂参加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锺姓委员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的百余名锺姓代表聚集河南。

主持人介绍到《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总导演张清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此时,张清没有坐在前排的嘉宾位置,而是悄悄站在了最后一排。“你看,姓氏文化有独特魅力,能凝聚起普通百姓,能走入千家万户。”张清向记者感慨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会场外一排排的文言文条幅,只会让人匆匆一瞥。专家学者的发言官方而冗长,是否真能将姓氏文化的意义说明白呢。

显然,站在最后一排的张清,比谁都能看透这一点。

张清说,传播姓氏文化,纪录片和专题片更适合,但题材严肃,传播作用微小,我才决定用自己的影视专业和十年来的经验,用拍电视剧的方式,来讲老百姓喜欢看的姓氏故事,从而使姓氏文化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大众文化,更好地普及姓氏文化、推介河南。

《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将以三皇五帝和百家姓氏先祖的血脉传承为主线,计划拍摄100集,每集一个姓氏起源故事,每个姓氏起源故事由一个本姓的知名演员参加演出,将中国前一百个大姓中每个姓氏的起源以影视故事的姓氏演绎成一部姓氏传奇。

最近这一个多月,他带领团队前往众多姓氏起源地寻根问祖、走访了众多姓氏文化研究会之后,对编剧团队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讲好故事,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第二,尊重史实,尊重宗亲的感受;第三,文学再创作。塑造出令人敬畏的得姓始祖形象,让后人为得姓而自豪。

目前,前40集的剧本已初步完成,6月份开展研讨,7月份全国选拍摄场地,计划下半年开拍。“我要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根从哪里来。”

张清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参与执导过众多热门电视剧,比如《张小五的春天》《结婚十年》《咱家那些事儿》《媳妇的美好宣言》。

“拍个挣钱的片不难,但我不想这么做。”张清的这番说话让人倍感意外。

张清说,他根本没有把《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看作一个电视剧,我认为它更是一部中原文化的宣传片。电视剧要想赚钱,找个影视公司拟定剧本,请几个大明星,快速通过商业运作就容易成功,但他更希望普罗大众都能融入姓氏文化中来。

要把文化宣传片做出连续剧的水准,最难的是这个“尺度”:《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剧本如何呈现、如何让观众喜闻乐见、个别姓氏起源的取舍……

传说白居易写诗先要读给邻居老奶奶听,老奶奶听明白了才能脱稿。把老婆婆们作为“第一读者”, 这样的诗自然能家喻户晓。

大俗即大雅,张清对《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这部戏的语言要幽默,但不会像《武林外传》式的夸张,也不会像葛优的笑场幽默,毕竟是传统文化,要生活化、接地气,我会拍出一部种地农民都看懂的姓氏文化片。”张清说。

在与郑州报业集团掌门人石大东的交流中,张清汲取到了更多的养分,在共同拍摄百集系列电视剧《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的同时,创新推出了许多策划:姓氏出品人公益投资、姓氏访谈、姓氏微电影、众筹电视、网络首映等等。

他们的初衷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大众聚集在姓氏文化这棵大树下面,然后分枝散叶。

下一个路口见

“如果让我每天过着吃喝不愁的日子,如果不拍这部百家姓电视剧,我会死的。”张清让人总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度。

然而,他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做事的。

“我家有不少安置房,再加上我的片酬,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那样对我而言,跟死了没什么两样,我觉得人还是应该有梦想而活,其实我在生活上基本什么都不管,都是家人在操心,我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梦想。”张清说。

张清还有一个习惯,他超爱走路,可以从下午2点走到晚上8点,喜欢围着商务内环走,一圈一圈又一圈,走路时特别专注,用于思考。

“因为我始终在移动,找我谈事,我总是约人在下一个路口见。”不少人找张清几乎都是在商务内环移动着谈。

如今,张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走路的时间少了,但依旧是移动办公。

跟记者聊创作过程,张清的手机微信群不停跳跃出新信息。

这个群有十四个人,十个编剧,四个导演,他们身处全国各地,重庆、北京、新疆等地,每天早8点到晚8点,都是微信会议。好的创意、好的剧本……不间断的在群里碰撞、研讨。

张清的床头摞着一米多高的A4纸,或文字,或涂鸦,都是夜半惊醒所创,笔笔画画均关乎一个主题:《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

主创人员都知道张清24小时在线,随时可与他沟通。“考虑我的作息时间,就是对我的不尊重。”张清曾这样对团队成员说。

张清说,所有主创都不计酬劳,纯粹是被姓氏文化吸引,被他的执着所打动。这些主创人员有一半是河南人,其中包括导演繁华,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墨白,中国著名编剧、民俗学家孟宪明等人。导演之一的卢卫国也是河南人,曾经执导《不是闹着玩的》等电影。

电视剧这事儿已经得到了圈内人的支持。张靓颖、濮存昕、韩雪、郑则仕、姜昆、俞白眉、张纪中等大腕纷纷表示支持。“圈里的朋友都说,拍电视剧的时候要来做公益,为老祖宗做点事儿。”

张清说,《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只是他梦想的起步。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去打开张清和《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那一扇扇门,但也许根本没有门,那就是一个敞开的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