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我的光
商人
清廷食趣
知味
掌故
文翰 书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柿事如意 贺向东 摄影
石井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到竹林时代

任崇喜

不是绿林人物,不是那些刀客,呼啸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

闲坐,望窗外逐渐蓬勃的绿色。想起绿色,就自然地想起那年夏日,在杭州萧山看到的那片竹林。灿烂的阳光下,那片竹林,只是一片绿,一种的翠,几乎要透出水。当时,就莫名地想起几个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时期,让人对竹林怀有一种敬畏,以至于有些不敢逼近,不敢聆听。在竹林里,曾孕育着一群人物,个性鲜明如竹。翻开《世说新语》,迎面走来的,是率真旷达、恣情任性的名士,纵酒的醉客,裸裎的狂人。他们潇洒风流,他们清高脱世,他们雅量高才,他们喜怒哀乐,乃至他们的病态与疯狂,全都是在张扬“宁做我”的个性。

不是吗?他们一向以“越名教而任自然”著称,“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尽皆才华横溢、行为放诞乖张、思想自由飘逸,身影横越千年犹令人目眩神迷。“死便埋我”,刘伶淡然地说上一句后,继续端杯痛饮;驱车不择径而行,无路而返,阮籍痛哭不已;默然不语,嵇康举着沉重的铁锤,吭哧吭哧,锤击着熟铁……还有邺下放歌、兰亭流觞、南山采菊之类,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名士故事,让我们为之悲、为之喜、为之吟、为之叹。“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太白的诗句,是为他们量体裁衣而作的。“竹林七贤”,飘逸高蹈,这一群体的优雅生动,时常令我们企羡不已。纠结于鸡毛蒜皮的网,几人能挣脱?

然而,撕破那一层文雅的外饰,我们从中读到的,更多是苦涩。魏晋时代,令人浮想翩翩,被学者称为“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但并不是平民安居的年代。那个时代的政治充满风险,朝政变更,如一个又一个的赌局,充斥着现实的血腥,也饱含着政治的智慧。战火纷飞,乱世多祸,惨烈屠戮,人命贱如芥末。在那个重门阀的时代,就连王右军,当时书名冠绝天下,为换取几只鹅,也不得不为道人写长卷黄庭,何况他人?“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是他们的真实心态;“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是他们的心愿。于是,便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诘问,有对清虚寂寥的“无何有之乡”的向往;于是,便有对悲苦的消释,对摇荡之心的安顿;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飘然而出。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他们在酒中,酿造了一个醉里乾坤,酒于他们的内心,营造了一片心灵的天宇,超越尘世纷争。他们在竹林里袒胸露乳,肆意放歌,不畏时世礼教的攻击和讥讽;他们在竹林边耕地种菜,打铁为生,却不是为生机和荣耀;他们证史玄谈、“游山泽,观鱼鸟”,在竹叶满山的广武涧凭吊古迹,长啸山野,只为“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情”;他们“抱琴行吟,弋钓草野”,只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有时,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出现过,不然,中国数千年厚厚的史册中,他们的足迹为何如此匆匆,他们的精神风姿,为何仍如此陌生与怪异?真的说不清楚,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究竟是喜是悲。

魏晋时代,不可复制、不可模拟;同样,魏晋名士的消逝、魏晋风度之绝响,也如昨日之日不可追,毕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竹林七贤”时代于今远也,那片或清幽或激昂或暗淡的啸声,早已和那个年代一起,烟消云散。只剩下秀竹依旧,只有嵇康在阳光下昭示的《广陵散》。

那遥远时代的绝响,那遥远缥缈的古曲,究竟在诉说什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