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对人民高度负责
哀思洒江河
情长留世间
改革先锋
步鑫生病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改革先锋
步鑫生病逝
享年81岁 自谦:只是一块“铺路石”

改革先锋

步鑫生病逝

昨日,一则消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苍凉:改革先锋步鑫生因病于6月6日19点30分在家乡浙江省海盐县去世。

作为浙商改革开放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潮,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步伐。他当年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企业改革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外报对于步鑫生的评价甚高,认为步鑫生是中国改革的象征,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而对于步鑫生来说,他把自己最明星、最风光的80年代定位为:我只是一块“铺路石”。“改革开放这一时代选择了我。我是时代的需要,需要有这么一个典型来推动全国的经济改革。如果不是步鑫生,还会有李鑫生、王鑫生……”这样的话,他说了无数遍。

■一手打造改革开放明星厂

步鑫生,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兼支部副书记,原海盐县二轻总公司副经理。第六届全国政协增补委员,嘉兴市劳动模范,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获得者。

步鑫生出身裁缝世家,从小就学裁缝。他9岁时父亲去世,当时大哥16岁,二哥15岁,一个到上海南京路,一个到上海霞飞路,一个学男式裁缝,一个学女式的。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大家走到一起来,步家荣昌裁缝铺也合作化了,步鑫生成为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在1978年之前,海盐县城人对步鑫生的印象还是那有名的步家裁缝店的后人,以及他总是带给人们惊喜的好手艺。

到上世纪80年代,步鑫生在担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期间,针对当时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僵化体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担当”意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企业改革,用一把剪刀剪开了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

步鑫生接手厂长时,企业有300多名职工,状况不佳,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在这种情况下,步鑫生觉得必须进行改革,首先是学习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步鑫生参考其中的做法,在工厂里打破“大锅饭”,实行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其次是抓质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再次是规定请病假一般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来决定是否补贴。

其他的办法还有每年要开订货会、打响“唐人”“双燕”“三毛”三大衬衫品牌等措施。因为“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正是在改革的潮流推动下,当时地处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海盐衬衫总厂,成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明星之一。

■市场经济里的“火”与“冰”

1983年,步鑫生火了。

海盐衬衫总厂,这个前身是1956年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小集体性质缝纫生产合作社,从一开始只有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到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的幅度增长。

1984年,短短两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记者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改革锐话题”,步鑫生在厂里接待室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

“庙多菩萨多,办一件事要盖几十个图章,必须改革,将某些部啊局啊撤掉……”步鑫生在大会上批评政府机构臃肿。步鑫生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改革……

步鑫生在海盐名扬全国,也在这里“败走麦城”。

1984年步鑫生如日中天之际,海盐衬衫总厂开始上马西装项目,“上面叫我创办中国最大的西装厂。”步鑫生如是说。

当时让西装厂上马,步鑫生承认有点头脑发热。“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年产量30万套。”

1986年,西装项目建成,谁料西装市场急剧萎缩,同时国家出台宏观调控,财政紧缩。钢材涨价,水泥涨价,投资成本激增,当时海盐衬衫总厂年利税最高不过100多万,而西装贷款利息就要40多万,“小马拉大车怎么拉得动。”步鑫生认为海盐衬衫总厂由此转折,效益急剧下滑。

步鑫生不是个例,那时候全国上马的西装项目都差不多一个命运。

然而这样的结局最后在1988年1月15日以步鑫生被免职而告终。

■改革中的位置无人可代替

在步鑫生被免职后的几十天,他离开家乡到上海创业,随后北上,远离人们的视线。昔日的海盐衬衫总厂如今也已变成一片住宅区。

2013年5月19日至23日,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浙江档案局对步鑫生进行口述历史电视采访。

在时任嘉兴市委书记庄洪泽看来,步鑫生有缺点,但他当年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今天看来还是先进可行的,后来的失败完全归结于他个人也是有失公允的。

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在理论层面揭示了步鑫生的失败,他认为市场化企业的成长,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一个天才型的企业家仍然难有作为。

有人说,步鑫生1988年因企业陷入困境后就黯然出局,从此离开家乡远离人们的视线。财经作家吴晓波就曾写道:“步鑫生是上世纪8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可是,到80年代后期,步鑫生的海盐衬衫总厂因扩张过速而发生经营危机,他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细数步鑫生一生的每一步都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他的经历给同时期的浙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传媒界也将他封为浙商的“偶像”。

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曾对媒体说,他一直记得步鑫生的一句话:“咱们是靠办厂子吃饭的,离开了这一点,真的一钱不值。”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当年也曾经到步鑫生那里取经,“步鑫生他们在30年改革开放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后来者,这里有地雷,那里有漩涡,绕过去,这就是步鑫生的贡献。”他如此评价步鑫生。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给步鑫生留下了一个位置。

步鑫生的一生都在改革开放的商潮中,看到后浪推前浪,步鑫生有不满意,有不服气,也有佩服和担心。不满意的是,“现在许多企业没有目标管理,寿命太短”;不服气的是,“我讲过,凡靠‘转制’和钻改革空子将资产转给自己而发财的,我都不服气”;佩服的是,“私营经济第一桶金靠自己掘起来的,像马云,我服帖”。他还佩服袁隆平和陈嘉庚,前者多养活了世界几亿人口,依然保有本色,多年出行只用5万元的熊猫车。后者将自己所有资产捐给祖国。他担心的则是,“改革进程中出来两个毒瘤,腐败和造假,要割掉!否则改革前功尽弃”。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整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