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导 读
用考古凝聚共识
为郑州在历史中“定位”
澳大利亚冰鲜肉首次空运至郑州
郑州5月CPI
同比上涨1%
我市表彰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郑东新区产业人才集聚高地效应凸显
我市近九成工地
扬尘治理已达标
公办小升初
今起开始报名
国务院四举措促进社会办医
非法集资aaa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用考古凝聚共识
为郑州在历史中“定位”

用考古凝聚共识

为郑州在历史中“定位”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系列报道之二

核心提示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留住文化根脉、赢得美好未来。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总结,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遗存,郑州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还是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按照“依法保护、积极利用、彰显文明、强化传承”的原则,结合郑州实际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积极做好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管理、利用和传承,努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为全面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看文物工作者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用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本报推出《厚重郑州·传承古今》系列报道。

郑州入列中国“八大古都”已有11年历程,曾几何时,“郑州作为古都,古在哪儿”的质疑声,令郑州这个中原腹地上致力于成为中部崛起领头羊的省会城市,遭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难言压力。而随着一项项改写中国文明史的考古大发现在郑州的出现,郑州在中国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古都风采不断丰富和完备。丰硕考古成绩的取得,证明了郑州的历史和文化地位,为郑州在历史长河中谋得不可替代的坐标。

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大师姑夏代城址以“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荣获“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8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娘娘寨城址、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新郑望京楼夏商城址、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郑州东赵遗址连续入选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全国唯一的一个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五连冠”和省会城市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多者的地位,充分展示了郑州重视文化文物的力度和郑州考古的丰富基础及学术实力,“古都郑州”这一称谓,越来越令世人信服。

这些考古大发现的取得,意味着什么?记者昨日探访了位于碧沙岗公园内、外表毫不起眼的郑州考古研究院。

“郑州每一项考古大发现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令人震撼的文化集合体无可置疑地表明郑州在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也表明其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时代引领作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无数案例证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如果说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条完整的项链,郑州的诸多发现就是这一项链上熠熠生辉的颗颗明珠,在郑州市委、市政府近年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文保措施的有力支持下,保护利用好郑州的这些文化遗宝,非常有利于展示郑州文明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灿烂辉煌,也会使人们渐渐意识到,所谓于国于家的“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宝”字,不是有形的物资,而应是“力道可以化天下”的文化。(下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