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古凝聚共识
为郑州在历史中“定位”
(上接一版)建立起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复兴,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和任何一个个体的立足根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基本建设考古业界主要有三种模式, “郑州模式”是其中最具代表者。“郑州模式”主要有8个方面,概括来说就是“一二三四五”工作法。一即考古单位“全员一盘技术棋”,全部员工除了基本办公人员外,不设置任何单纯的管理岗,任务紧急时,能随时到一线;二即对于重点和民生建设,在项目服务中心直接监控下,建设方经费未能到位时,尽其所能协调各方实行先行垫资;三即对于政府重点及民生工程中抢救性文保任务,采取符合法律的汇报、申请、发掘三工同步;四即要求所有员工树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发展”的“四互”思想;五即根据我市经济建设的轻重缓急,在全市主要产业集居区设立五个工作站,把服务和业务工作延伸到最基层、第一线。
“现在流行文物游、古迹游、收藏热,说明大家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文物重要性的认识也越高。”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郑州地区重要的考古遗址是一种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使它‘活’起来,赏人们之心、悦民众之目,是历史赋予郑州人的责任。”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告诉记者,考古应当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当下展望未来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之一,郑州遗址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参照世界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有效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郑州的文脉更加清晰、使我们的城市更为宜居,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公众传播、市民休闲、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等方面也将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