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多方携手 共织遗产保护网 (上接一版)看到文物,他的目光就像慈爱的父亲看着心爱的子女;说到参与文物保护的“动机”,老人的想法依然淳朴:“想让更多的人、子孙后代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再看老人,年逾古稀的他更敦厚而坚定:“文物保护的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死。”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郭焕章的感召下,一度想靠文物“发财”的群众也加入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有一次一个老乡准备把卓茂衣冠冢碑高价卖给当地文物部门,文物部门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回收。我得知以后,愿意出资把这件文物购回,没想到老乡被我感动了,把东西捐了出来……”郭焕章回忆,在捐献石碑时,还有乡亲提供自己的车辆来回拉了一二十趟运送石碑到当地博物馆:“大家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很高兴。” 今年75岁的马根也是一位义务文物保护员,他克服诸多困难,十年如一日义务保护新密市老城文化遗产,并自筹资金130万元,对密县县衙进行修复、维护,使面临消失的新密古县衙由县级文保单位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和广大市民的认可。 “郑州的文化资源多,而基层的保护力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发展义务文物保护员,号召大家都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新密市文物管理处主任王绍凯介绍,郑州有很多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义务文物保护员。为鼓励大家的积极性,郑州市评出了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目前,仅新密有100多名义务保护员,市里每年还会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水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市2006年3月成立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郑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对我市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起到推进和规范作用。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30人,市级传承人149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勋华,就是其中把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接触的优秀代表:2006年,张勋华因在哈佛大学创下了两小时为55人准确诊病的记录,被哈佛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太乙拳也成为哈佛大学体育系必修课程;2007年,美国麻省州政府为张勋华颁发了“中美文化交流使者”证书; 并获美国州政府“中美文化交流使者”荣誉称号;张勋华两度赴澳,传播太乙拳;太乙文化成为国际健康产业协会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文化遗产不是我们的包袱,只要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于现代生活创意结合,一定能在新时代下找到新的传承、利用方式。”张勋华告诉记者,这些非遗项目,也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离不开规划部门的积极谋划。“在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起到宣传、保护、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尽量发动民间组织和个人力量参与到保护中,提高保护意识,扩大保护范围。”市规划局总规处有关人员介绍,规划局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同等重要地位进行保护,并对历史文化片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古树等都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希望社会各界都参与其中,共同为郑州的宝贵遗产保护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