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情喜剧并进 泪点笑点齐飞
文化艺术
围坐井台喜“喷空”
“迷途音乐节”在郑启动
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庆“七一”
河南作家邵丽摘中篇小说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艺术
尊重文化提高品位加强引导服务大众

沙龙

绿城升温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秦华 杨丽萍 文 李 焱 图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近年尤其是近一年来,省会郑州的展览、音乐会及各类读书沙龙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诗歌与先锋意识辨析——诗人森子主题沙龙”“乐海寻声——中外音乐戏剧文化展”“平凡人生的英雄梦想——作家夏晏分享会”……这些艺术沙龙的主题也五花八门。绿城市民喜欢参加艺术沙龙吗?这些艺术沙龙为何扎堆出现?专家对它们日后的发展有何建议?本报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各界相关人士。

雨后春笋惹人关注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去选哪本书看才好,各式各样的推荐看下来,不免眼花缭乱。”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选一本“坏书”看,就浪费了本该属于一本好书的时间,所以他选书非常慎重,对市内的各类读书活动也多有关注,在他看来,各类新锐作者的新书交流活动充满新意,不同主题的读书沙龙让他受益匪浅,比如 “重读《孟子》”读书活动,“《孟子》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但它的词句都非常晦涩,自己读很难坚持看下去。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中,导读带着我们十几个人从浅入深,品味文章中的每一个字,让阅读古文变成了一件很简单、有趣的事情,我收获颇多。”

林先生的看法得到了刘盼盼的认同,刘盼盼说:“市内大大小小十几家书店,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有时间都会过去,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学习和成长。”除了参加读书会活动,她还积极参观各种展览、听音乐会。

文字从书中走出来,创作者就在你身边与你耳谈,如此鲜活的“阅读方式”让绿城的书迷们乐此不疲。“曾经有人说郑州是一片文化沙漠,我们不信,所以就有了松社书店。”松社社长刘磊告诉记者,松社曾创下一个月举办21场活动的纪录,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化,而锐普书房的白亚楠说,举办各类读书沙龙,纯粹是出于自身喜爱,为喜欢读书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好去处。

“我觉得这几年郑州市的文化活动不仅比前些年多,而且档次高、范围广、影响大。”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邵丽对文化沙龙的涌现给予了好评,“大郑州,不仅仅是地域大,文化也要大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她还以自身的经历为例:“我参加最多的是与文学作品有关,比如小说、散文作品研讨或者评选,再一个就是诗歌朗诵会,效果非常好。”

尊重文化提高品位

说起各类文化活动,省文学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何弘颇有感触。他介绍,由于工作关系,类似读书会、音乐会、展览等文化活动,自己参加得比较多,“以前像读书会、展览这类活动重要的我基本都会参加,但这两年我只能选择性参加,因为活动相比以往确实多了很多,尤其是读书会这两年发展最快,比如‘换读读书会’是几个热心人自己办的,南开河南校友会也办有读书会,这是民间组织办的……这些读书会的活动都开展得非常好,有面向大众的,有面向同道的,有面向高端的,各有自己的特色。还有一些组织,像‘三毛部落’等,由一众女性文人组成,读书之外,一起探讨创作,是读书会的延伸,做得也很好。书画摄影展这些年办得也非常多,除美协、书协、摄协等官方组织的展览外,民间组织的书画展也非常多。此外,像车展、房展、家具展等各类展览,这些年也办得越来越多,这其中虽然有浓重的商业元素,但说明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在不断加重,这是好事。”

“近年来,郑州的各种读书会、音乐会、展览会渐渐多了起来。各种文化团体,艺术单位,高校,学术机构几乎都在搞,而且越来越多。”省作协副主席、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表示,他参加过不少文化活动,直观感受是活动较为纯粹、干净、交流气氛浓、学术气氛浓,“但我只是把这种现象叫作‘活动’,称之为‘文化热’的话还差点火候,因为参加这些文化活动的只是少数精英阶层,只是各个文化阶层的代表人物和爱好者,还没有普及到大众那里。”马新朝认为,这些文化活动有几个特点:一是局限在思想界,艺术界;二是规模都不大,大多限定在小团体或各种圈子内;三是活动的内容大都是学术性的、行业性的,没有敏感的话题。

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冯杰参加过很多文化活动,他表示,很多读书会的组织者都是出于文化爱心自发的,这让他顿生敬意:“我了解到的郑州几家读书会的活动,如换读读书会、大树空间读书会等,都做得风生水起,对这座城市文化推动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郑州的文化热还没有到来。讲座只是一种引领和指向,真正的文化热应该是文化人或更多的人能够坐下来认真读书,尊重文化,尊重学术。”马新朝认为,郑州当下的一些文化活动和讲座,或只是一些个体的,或某个学术派别的,或自发的,或无序的,缺少资助和引导,而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就是要有一些高端的文化人作为引领,然后才能向大众普及。何弘也认为,目前的文化活动存在着过于雷同化的问题,总体品位有待提高。

加强引导服务大众

谈到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的形成原因和背景,何弘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温饱已不再是威胁绝大多数人生存的主要问题。“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文化需求随之不断上升。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晚清以来,面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民族救亡、国家重建、“文化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事件,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精神问题、信仰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文化活动扎堆出现与这样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它是社会文化需求的正常反应,也是文化重建、价值重构的良好契机,应该予以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我的感受是,对文化事业的推动,要政府搭台、人民群众唱戏。只要有这个平台,文化产品就会应运而生。”邵丽认为,怎样把政府、企业和个人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优质资源,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是一个课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和部署,不能打乱仗。她建议:“文化成果需要时间,更需要功夫,这个急不得。不能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文化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大街脏了,光靠环卫工人是没用的,大家都自觉了,不乱扔垃圾了,自然就干净了。说到底,文化就是良好的习惯养成,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社区、企业,一定要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这样会事半功倍。”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露珠和缺钙的城市。”冯杰建议,这些文化活动要坚持做,并且要做得更扎实,不要当成一种文化时髦事情,他同时也希望政府力所能及的支持,良性引导,不要横加干涉,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更大的空间,最终使这些文化活动成为郑州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对文化活动如何朝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何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多加以鼓励,建议政府文化部门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使文化活动办出个性,办出品位,适应不同人群的多种需要,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让郑州成为真正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城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