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聚焦发展中的新郑
关注你身边的新闻
怀揣党心民心 无愧父老乡亲
司法局:
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
新郑市一镇两村入选
全省美丽宜居乡村试点
走访慰问老党员
新郑通过国家卫生城省级评估
xyx56107
xyx5610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怀揣党心民心 无愧父老乡亲
——记新郑市信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靳洪涛

本报记者 刘佳美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

“我是信访局的接待员,代表政府来帮大家解决问题,有困难请跟我说”,这是面对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新郑市信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靳洪涛常说的话。15年的信访一线工作经验,让靳洪涛很清楚说出这句话就意味许下了承诺,必须要全力以赴去兑现。

2001年,靳洪涛从乡镇调入信访局,初到新环境的兴奋很快被冲淡。在这里,靳洪涛时常要面对来访群众的怨气、被欠薪农民工的怒气、失去亲人家属的泪水、生活困难群众的申诉……工作环境的压抑,加上身边好友的“忠言”,让靳洪涛很快有了离开的念头。

“想离开是怕愧对这份责任,不过也是因为这份责任,最终让我留了下来。”靳洪涛说,那年夏天,一名建筑工人在新郑某企业顶楼作业,因中暑晕倒后坠楼死亡。家属要求巨额赔偿,包工头无力支付,企业认为无责,局面僵持不下时,家属到信访部门寻求帮助。靳洪涛顶着39℃高温到现场,一边代表家属协调企业给予最大经济赔偿,一边给家属讲解法律知识,计算赔偿金额,同时督促包工头筹措赔偿金。经过6个小时努力,三方终于达成协议。

回家的路上,万家灯火,看着头顶的月亮,想着逝者得以安息,靳洪涛突然明白:“只要站在群众角度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就没有理不顺的情绪、解不开的疙瘩,就能无愧肩上的这份责任。”

靳洪涛常说:“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不到实在没法儿的地步,群众不会来找咱们,这是把咱们当成最后希望,咱们决不能让群众失望!”他更清楚,在这些群众眼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有损政府形象!

有一年临近春节,在新郑某地务工的十几个农民工,因业主与包工头发生纠纷拿不到工钱。靳洪涛在接待来访时,工人们情绪非常激动,有个工人问他:“你是市长?”“不是,我是党员干部,来帮大家解决问题。我理解大家,到年关了,家那头有七老八十的爹娘,有操劳了一年的媳妇,有等着买新衣裳、发压岁钱的孩子,请大家相信我,我一定让大家拿钱回家!”有着20年党龄的靳洪涛在工作中,总是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去当群众的民意代言人。

了解情况后,靳洪涛带着工人们找到包工头,同时联系乡村两级干部一起参与协调。临近中午,看到工人们饿了,蹲在路边啃方便面,靳洪涛一阵心酸:“如果是我的父母兄弟,大过年的流落街头,无人管无人问,我该怎么办?”于是,靳洪涛又自掏腰包买来了面包、火腿肠分给大家。

终于,从中午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协议总算达成。第二天一大早,靳洪涛还是不放心,又不顾疲劳赶到现场,亲眼看着每个农民工领到钱才放心。在掌声、笑声中,质朴的工人们抢着与“恩人”握手,握着一个个粗糙的大手,靳洪涛觉得很踏实,“就是觉得无愧这份责任吧。”

就这样十几年里,新郑市的群众接待场所从一间房到一个大厅,再到带院子的接待中心,从软硬件的改变到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没变的是靳洪涛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解渴,一句话暖心的接待方式,以及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不让群众多等1分钟的态度。凭借着这份执着,才有了满脸怨气的群众满意而归、农民工拿到工资后的愁眉舒展、失去亲人家属拿到经济赔偿、提水吃的群众喝上梦寐以求的自来水……

当责任变成压力,压力变成前行的动力,更促使了像靳洪涛这样的每一个信访工作者,在为建设和谐新郑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