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4版:纪念《郑州日报》创刊66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重拾记忆
年俗文化守望亲情
古寨晚唱
传统村落留住乡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重拾记忆
年俗文化守望亲情

重拾记忆

年俗文化守望亲情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意味着全家人的幸福团聚,“春运”“春晚”的诞生,反映出国人对于春节的特殊情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年俗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那盛大庄重的仪式感似乎也渐渐变淡。有鉴于此,今年年初《郑州日报》推出了“关注年俗文化”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漫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细看年俗文化变更、品味现代人的过年方式,找一找传统“年味儿”在你我的传承下有哪些新的表现,本篇文章将带你重温此次系列报道,与你一起重拾年俗记忆。

年俗纷呈有深意

要了解年俗,就得知道年俗从哪里来。在今年2月6日《郑州日报》7版,本报通过采访郑州大学教授、民俗专家高天星,河南省民协副主席乔台山,向读者诠释了年俗的起源及表现,即本报“关注年俗文化”系列报道第一篇——年俗纷呈有深意。

在这第一篇报道中,关于年俗的起源,高天星引用了《大学》里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他说,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与岁时节庆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伴生物,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时日。在他看来,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和炎黄子孙生活;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以春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文化。高天星也希望通过本报向读者传达这样一种观念:春节文化博大精深,吃年夜饭、拜年、守岁等年俗更是包罗万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了解和学习。

报道详解了吃年夜饭的含义,指出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标志和平台。

此外,文中列举了我们广为熟知的祭灶、送穷、破五、开笔、花会等习俗,也都是春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有着独特的含义和内容。

文化传承在于年

对于过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独家记忆。“关注年俗文化” 系列报道第二篇章——《寻找丢失的年味儿》刊登在《郑州日报》2月10日7版。9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朱仙镇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著名民俗学家、百家讲坛《过年》主讲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有鹏,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等人在这篇报道中分享了自己对于年俗文化的记忆和感慨。

文中,郭太运这样分享:由于物质条件贫乏,小时候身边的人们都十分注重烘托年的气氛,所以那时过年非常隆重,春节前一个月,大家都开始置办年货,家家的母亲都开始给孩子缝制新衣,年根儿了家家都要贴年画。从事年画创作已有70多年的他,对春节更是有着独特的情愫,在他看来,现在的年和过去的年大不相同,“说白点,现在的年没有以前‘算事’了。以前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如今在平时就可以得到满足。”

对于你我,也许确如郭太运说的那样,而今过年与往日已经大不同,现在天天像过年。无可否认,一些传统年俗正在渐渐消失,但无论过年的形式怎么变,无论物质生活是否富裕,你我心中那份迎新纳福的诉求、对浓浓亲情的守望、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从未改变。

也有人与年味变淡的意见相左。高有鹏在此篇报道中指出,不少人觉得年味变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匆忙了,对生活的理解太狭窄了。他在文中表示: “过年绝不只有吃喝玩乐, 春节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年味儿’的变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信仰的缺失。”他这样解读过年:“中国人无论贫穷富贵都要过年,过什么?过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我们的信仰、对天地的态度,还包括对良心、责任、正义的信诚,这种信诚影响我们的民族品格。只有过好春节这个最凝聚人心的节日,我们的信仰才能回归。”

团圆快乐过大年

本报“关注年俗文化”系列报道最后一篇——团圆快乐过大年刊登在《郑州日报》2月13日的12版。这篇报道通过对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民俗学家孟宪明,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范国强的采访,对现代人的过年方式进行了探讨和解读,并指出多样的过年方式丰富了过年的内涵。

文章开篇,罗列了现代人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和认知。“过年是全家大团圆,亲朋好友大聚会。”“过年是爷爷给的红包,妈妈买的新衣服。”“过年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是漫天璀璨的烟花。”“过年是不能陪伴家人的歉意,坚守岗位的职责。”引发读者沉浸在年文化的氛围中。

孟宪明在文中指出:我们庆贺新年的办法每年都在发生变化,相较于过去的辞旧迎新、热闹喜庆,如今的过年方式中增加了诸如养生、节俭、旅游的字眼。报道中,他说:“过年之于我们,有着太多意义。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与亲情、家国的羁绊更深,因此这个一年当中最完整、最重要的节日,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情感意义和教化意义。”

此篇报道经过调查,指出过年之于咱们中国人,既是热闹、喜庆、休整、总结,也是回归和团圆,并传达出“每个中国人心底都有着对‘家’的守望”的认知。报道称,过去“儿行千里”已经是很远的了,离家的游子步入腊月就开始为返程做准备,现代人行千里、行万里的更多,虽然交通方便了,但人们还是一样,会早早地把事情处理好,踏上回家的路,在年三十的晚上,阖家团圆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