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5版:纪念《郑州日报》创刊66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翰墨飘香
阅读照亮城市夜空
以诗为邻
诗歌装点诗意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诗为邻
诗歌装点诗意生活

以诗为邻

诗歌装点诗意生活

本报记者 秦 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许每个人的岁月,都曾被一首诗惊艳,都曾有那么一首诗,装点了梦想的窗棂。今年以来,郑州的诗歌活动多了起来,作为郑州市委机关报,本报时刻关注这些充满人文气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活动,并适时推出了“诗歌相伴 诗意生活”系列报道,为这个绚烂的春日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诗意。

每一次读诗都是一场邂逅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我们可以不写诗,但一定要学会欣赏诗,要学会诗意地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每一次读诗都像是经历一场邂逅,那些直击心灵的文字,总能触碰到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也正是本报推出“诗歌相伴 诗意生活”系列报道的初衷,带你重新回味那曾经打动你的诗句,帮你与更多好诗不期而遇。

在4月中下旬,本报陆续推出了《寻找心中的那一首诗》《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我们一起读诗吧》等三篇报道,记者采访了读者、评论家等方方面面的人士,深度解读了风生水起的诗歌活动,希望能把诗歌的整体面貌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建议,这在推广全民阅读的当下,也显示出作为党报媒体的责任和人文情怀。

“诗歌的魅力难以言表,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它的独特在于善于捕捉细小的情绪;从直观体验的角度,它把每一种微小的情绪扩大化,能使人感受到情感的力量,进而有一种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畅快。”提起诗歌,27岁的诗歌爱好者宋文言语间充满了热爱之情,他说,只有把这一刻写下来,才不至于永远伤怀。

在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吴元成看来,当下的诗歌进入了一个喧嚣而丰富的时代,几乎各省市都有自己的诗歌阵营。社会评论家李承鹏也认为,现在国内的诗歌流派越来越多,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本土诗人代表,河南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诗人的内功很好。

中华文化就是诗意的文化

与那些泛泛的报道不同,本报“诗歌相伴 诗意生活”系列稿件不是浅层次地简单地报道某个活动本身,而是关注爱诗的人、读诗的人整个群体,并为读者深度解读诗歌的魅力,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爱上诗歌,给奔波忙碌的人们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古往今来,诗歌被誉为文学桂冠上的明珠,中国古代更是形成了唐诗、宋词的文学高峰。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特点是什么、魅力何在?省作协副主席、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认为:“诗歌与小说、散文等体裁比,不能简单说谁高谁低,应该说各具特点,各具魅力。然而诗歌应该是所有艺术的母体,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诗性的。”

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诗人冯杰如此形象地形容:“小说是一张狗皮膏药,要紧紧粘贴在现实的身上,化瘀解毒;散文的姿势是匍匐在地的,是倾听大地和草木声音的;诗歌是飞翔的,俯视人间万物,诗歌带有翅膀,会飞翔,这样才让诗人有了去‘海客谈瀛洲’的空间。”

“诗歌是中华文化最为本质的一部分,在我们这个产生了《诗经》的国度里,中华文化就是诗意的文化,因此,诗歌不可能消亡。有人问我,诗歌是什么?我说: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城市里的绿地、花草、小河就是这个城市的诗。”马新朝说:“诗歌是中国的国粹,不管你写不写诗,你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诗歌的熏陶。诗歌的本质是追求心灵的自由,这是大家都会有的追求,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意境和美感终将回归人间

既然有这么多的人为诗歌着迷,为什么如今的诗坛却不如20世纪80年代蔚为大观,许多人甚至认为,现在读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诗歌正在走向没落。那么,诗歌创作又将走向何方?对此,本报也试图拨开层层迷雾,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现在的确不再是全民写诗的年代,但是我觉得诗歌越来越纯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依然活跃的诗人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积淀的,他们对诗都怀有一种宗教式的信仰,对诗歌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对生活也越来越深入。” 已故中国诗歌学会原会长韩作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现在是诗歌最好的时期,已经取得一些成就的诗人写得越来越好,年轻诗人层出不穷。那种认为诗歌衰落的人其实并不了解诗坛的真正面目,他们被表面现象蒙蔽了。”

“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李白和杜甫,但人间终究要有好诗。”著名诗歌评论家单占生表示,他非常理解社会上质疑诗坛的各种声音:“今天,诗人都觉得自己很努力,而读者却认为诗人‘不争气’,这里有一个认知和期待错位的问题。”单占生说,朦胧诗后的多年来,诗人们努力实践的是减轻诗歌的“政治任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读者则期望诗歌更多的介入社会生活、成为传达大众社会情绪的声音,这样的期待错位肯定会对今日诗坛的价值认知带来相互抵牾的判断:“这个矛盾怎么解决,还是交给时间。只要人类没有对自己绝望,好诗终归是会有的。”

伴随着全民阅读热,诗歌也展现出蓬勃活力,或许正如杭州诗人郁雯所说,不用考虑你写下的是不是诗,读到的是不是诗,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关注内心,关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敏锐感受,放慢生活的脚步,多去读,去思考,你就能感受到诗意的存在。”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