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深读郑州城市竞争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型城镇化 绘就都市区建设新蓝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型城镇化 绘就都市区建设新蓝图
城乡共享现代网络资源
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
超市就在家门口
逛逛附近小游园
学校幼儿园同步配建
医疗卫生体系更完善
生态廊道美如画

本报记者 侯爱敏 文 丁友明 宋晔 唐强 李焱 图

2012年2月,我市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下发了《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六个切入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体”工作之首全力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大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县域组团开发等为带动,有点有面、重点突出,全市步入了以集约集聚内涵式发展为特征、提速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3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发展成绩可圈可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积极探索破解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两个二元结构”问题的路子,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越走越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愿景越来越近。

“三位一体”

引领城乡一体发展

我市的 “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包涵一个主体两个载体。一个主体指以中心城市(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组团城区)为主体,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充分发挥其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两个载体,一是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二是把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三位一体”就是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综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的承接承载作用、新型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以就业为带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市民化转移和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转换两大核心问题,从而实现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辐射带动、统筹发展的前提是便捷的交通联系。

从市区出发,沿郑登快速通道,不到20分钟便可抵达新密市域。除郑登快速通道外,大学南路亦可直通新密,加上原有的郑少、郑尧高速,4条快速通道均可在20分钟以内直达新密。完善的路网为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当前新密正在谋划建设以苟堂为中心的岐伯文化旅游产业区,以刘寨、曲梁为中心的黄帝文化旅游产业区,以伏羲山(尖山)为中心的羲皇文化旅游产业区,力争成为郑州市民心仪的休闲度假地。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交通路网体系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今年1月全线通车的陇海高架快速路,是一条东西向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市“环形+井字”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陇海高架快速路开通后,家住西三环中原路、在东区上班的小赵,上下班行程变得很轻松。开车驶入陇海快速路,只需十几分钟,就到了东风南路下桥口,到达东区。路顺了,距离不再是问题。

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有序推进,畅通郑州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两环三十一放射”“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形成,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10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通车,启动266条支路打通工程,已竣工128条,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新改建县域路网1476公里,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棚户区改造 百姓喜迁宜居新家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新的居住条件不均等问题也相伴而生,棚户区的存在就是一个集中体现。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市依据国家政策,把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郊村合村并城和贫困山区、黄河滩区、煤矿塌陷区、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区域村庄改造一并纳入大棚户区改造,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答卷,基层群众百姓最有发言权。

住的是现代公寓,做饭用天然气,院里还有游园和健身设施。谈起现在的生活,新密祥和桧树亭社区81岁的退休老教师杨文亭怡然自得。他2013年搬进安置社区,虽然地处乡村,但所有设施和服务都不输城里。

新密市新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密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安置房设计上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幼儿园、超市、公共餐厅、垃圾回收、污水处理、游园绿地等都是标配,让农民不仅住得好,而且生活得好。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伊始,我市就确定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从农村切入、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4年,我市城镇化率由64.8%提高到68.2%。投资2.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了全部1968个老旧小区改造,受益户数25万户。

“红枣之乡”新郑孟庄、薛店一带的居民,均以种枣为主。以前,枣农们是盼丰收又怕丰收,喜的是收成不错,忧的是“大枣”咋能换“大钱”。如今,投资1.5亿元、集红枣产品加工、研发、仓储、销售、流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民创业示范园在当地具备初步规模,枣农们渐渐无忧。

实践“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我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构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市以新型社区为基点,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优先推进规划区及周边3公里内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合村并城,优先推进煤矿塌陷区和贫困山区易地社区建设,不遗余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涉及的村庄社区建设,努力在公共服务水平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等化、公平化。

3年来,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竣工4898万平方米,已有86万农民实现回迁,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农村“三改”、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等措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公共服务。

生态廊道 城在林中风景如画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情画意的场景,描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好愿景。在我市持续推进的生态廊道建设中,这种诗情画意已经看得见、摸得着。

2012年我市提出“有道路建设就有生态廊道”的总体要求,规划双向8车道、6车道、4车道、2车道的道路两侧各建设50米、30米、20米、10米的林业生态廊道,着力体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健身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和示范功能。

生态廊道建设是城市交通、道路、生态绿化的一次综合建设。它不是一般的道路景观绿化提升,而是被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中心城区到县市、镇、乡村的连接道路,两侧建设20~50米的绿化廊道,廊道里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湾、休闲驿站。廊道赋予城市道路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保障交通安全、舒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多重功能,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这样的廊道美景已在全市26条道路上变成现实。如今的中原西路绿树成荫、草木芳菲、鲜花绽放、美景怡人,这里已成为不少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三排银杏组成的景观漫步道,彩色沥青铺就的自行车道,以中原文化为内容的地雕、浮雕、景石等点缀其中,无不令人感到愉悦。同样,三环快速路生态廊道绵绵延伸,也以全新景观改善着人们的出行环境。以月季、玫瑰为特色的文化路观花生态廊道,则营造出“诗书绘中原、桃李迎天下”浓浓的文化氛围。

廊道建设带给市民的是惬意的美和享受。春天的四港联动大道生态廊道经开区段内,紫叶李、紫荆花、海棠花、樱花、鸢尾花争奇斗艳。红彤彤的红叶石楠、黄灿灿的金叶榆、绿油油的小白杨连成片、结成林,红色“小木屋”在高大的皂角树掩映下,显得极为别致。在四港联动大道中梁线公交站台,乘坐600路公交车前往东站的陈先生说:“等车的时候,看看两边的花花草草,心情很好。”

自2012年生态廊道建设启动以来,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市“两环三十一放射”建成绿化道路26条(段),总长度280公里,绿化面积累计完成2500万平方米。建设人行步道314公里,自行车道325公里,广场622个,公建综合体123个,公交港湾213个,公厕135个。市区四环以外部分及10条市域快速通道完成生态廊道建设约694公里,绿化面积3214万平方米。

沿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一个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已跃然而出,屹立在中原大地上。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