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阅汉堂记
掌故
新书架
名人轶事
文史杂谈
随笔
lh5612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人轶事

米芾的收藏瘾

吴文玺

知道米芾,始于他的书法。后来知道他还是一个收藏家和鉴赏家,超级喜欢石头,看见自己喜欢的石头纳头便拜,人称“石痴”。他还有严重的洁癖,整天老有随从捧着脸盆跟着伺候他不时地洗手。书上说,他“风神潇散,举止颉颃,不能与世俯仰。冠服用唐人规制,所至人聚观之。”一个大宋公务员,穿戴唐人衣帽,好比现在的书记县长穿着长袍马褂,难怪人们说他“米颠”。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老米53岁,由发运司蔡河拨发改做太常博士、书学博士,从地方走进了中央。老米的衔,正处,七品,月俸正钱二十千,另有衣赐、禄粟、恩赏等小钱和一块百十来亩的职田,过日子够使,但玩收藏,够呛。这一年,老米分三个批次吃进十二只笔架。

《珊瑚帖》:“收张僧繇天王,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这封信里,“珊瑚”俩字写得特大,还画出了珊瑚笔架的图形。老米收了老朋友两幅六朝的古画,只草草地记了一笔,这个珊瑚笔架,却让老米亢奋不已,又是记事,又是画画,又是赋诗。这种“痴”,入骨。米芾的画,尽皆失传,据说这幅画在尺牍里的珊瑚图,是仅存的一幅。

又读《适意帖》:“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获之。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万金不肯出。”

百五十千,就是一百五十贯,合十五万铜钱,是老米七个半月俸的正钱。北宋京师汴梁,一匹好马,十贯,一石好米,一贯。玉格就是玉笔架,老朋友惦记了十五年,不得入手,米芾幸图之,多少钱得的,没有说,万金不肯出是一定的。这个玉笔架,质地通透的光照宇宙,老米激动得差一点透不过气来。

这个宝贝疙瘩在米芾手上还没有捂热,他“万金不肯出”的信诺就打了水漂。《丹阳帖》:“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此信所致,就是《适意帖》中那个觊觎玉笔架“十五年不入手”的“吾友”。丹阳,是镇江的古称。秋谷未登,青黄不接,米价踊贵,此帖比《适意帖》稍晚,在崇宁二年夏秋之间。为了生计,老米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把它卖与那个“十五年不入手”的“吾友”。一斛米,宋之前,是十斗,到了宋,缩为五斗。老米的开价,一百斛,合五十石,五十万铜钱。“如何?”那意思,我还可以再优惠。“早一报,恐他人先。”你如果来晚了,对不起,我就要卖与别人家了。老米赖皮,一副坏坏的流氓相。

这只玉笔架去后,老米心里一直疙疙瘩瘩。《贺铸帖》:“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这封信还是写给《适意帖》里那个卖给米芾玉笔架的人的,时间在同年秋熟之后。托贺铸转交。贺铸何许人?就是写过《青玉案》的那个,字方回,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能谱曲,工诗文,尤长于词。贺铸当时居泗州(城址在今江苏盱眙),访老米于丹阳,收信人也住在泗州。于是托贺铸捎书给那人,愿用王献之的两幅字来换十只玉笔架。这十只玉笔架,质地,体量,与那个“万金不肯出”的玉笔架无可比,老米没再显摆。

老米玩收藏,以物易物的多。玩赖,耍点小流氓,加价与人争,也是有的。他那点银子和他那种瘾,不匹配,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过一把收藏瘾而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