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菊花鱼趣图 朱沙鸥 摄影
白梅与荥阳
北门锁钥
“你能玩得起吗?”——赵红都《红口白牙》疵议
大苏山
黄居正 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大学生宿舍条件不那么好,不仅没有电脑,而且为了节电,还规定了晚上熄灯的时间。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舍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的大学生宿舍熄灯后要进行半个多小时的卧谈,取名为“卧谈会”,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专业课知识。这可以说是舍友交流的初级形式。近几年,大学生宿舍硬件条件有所改善,网络环境越来越好,在宿舍就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宿舍当成“家”。在新形势下,可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大学生宿舍呢?四五个、六七个舍友,为达到共同目的,在学习上相互配合、相互激励、互惠互补。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告诉我,他们宿舍的同学合作交流的时间很多。在导师张淑华老师的带领下,几个同门学生建立了“学习型QQ群”,经常在群里分享一些观点和有参阅价值的论文。这种方式可供你参考。在舍友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学会把自己融入群体,还会养成倾听和择善而从的良好习惯。这种宿舍文化一旦形成,对每个舍友都有好处。

半个世纪以前,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时,就得益于这种宿舍文化氛围。到了新华社山东分社当记者之后,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杨凤山、潘广武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学习和讨论哲学问题。有一次,我们到济南千佛山下散步,边走边讨论“矛盾的转化”。我说:“既然事物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那么,对新闻工作不熟悉可以转化为比较熟悉,不适应可以转化为基本适应,关键在于能不能确定转化目标、把握转化方向、创造转化条件。”杨凤山说:“人这一辈子不可能只干一种工作,懂得了‘转化规律’,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知道怎样去熟悉它,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千佛山下的议论使我们对“弱点转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促使弱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新闻工作者成长的“杠杆”。掌握了这个“杠杆”,只要舍得花费气力,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就是与“身边人”交流沟通受到的启发。

既然你喜欢同“身边人”交流,而且已经从交流沟通中受益,那么,你可不可以在舍友合作学习方面作一点尝试呢?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

三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写给乔珂同学的信

母校留给我的“三笔精神财富”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让我终身受益。

乔珂同学:

你好!

你在答卷中提出:“大学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求知阶段,在大学生涯中,您得到的最大一笔财富是什么?”我愿意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首先,母校给了我们“艰苦的磨炼”。在母校学习期间,适逢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吃的是“菜包饭”,喝的是菜叶子汤。半饥半饱,还要到建校工地提灰、搬砖、推车。中文系党总支郝书记激励大家:“人要有一股子气,没有这股子气,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我常想,为什么郑州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坚强?为什么多数毕业生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有勇气、有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历尽艰辛,终生不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母校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的磨炼。这是意志的磨炼,这是耐力的磨炼,这是作风的磨炼,这是品格的磨炼。这是母校给我们的一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其次,母校激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母校老师抛弃了“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采用启迪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容易发现世间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母校给我们的第二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再次,母校促使我们养成了学习爱好和习惯。1960年刚一入学,我就被学校图书馆60多万册藏书吸引住了。半个多世纪以前,喜欢读书的学生会被说成走“白专道路”。就在这一背景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广州发表了一篇讲话。他说:“帝国主义是个敌人,封建势力是个敌人,愚昧——几万万人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知识,也是很大的敌人。”“不重视专业学习,我们国家的科学文化就将永远落后。”这篇讲话传到郑州大学以后,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全校很快就兴起了学习热潮。教务处把北京大学中文系500种“阅读书目”印发给全校师生,供大家选读。图书馆延长了开馆时间;开架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浓厚的教学和科研空气、良好的阅读环境,为我们开启了“知识之门”。白天,除了上课,我就到开架阅览室读书;夜晚,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开本图书带到宿舍,仔细阅读;星期日早饭后步行到河南省图书馆,涉猎中外名著,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读书爱好未改、阅读兴趣未减。这是母校给我们的第三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笔精神财富”伴随着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征程,让我终身受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5日

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

——写给吴一凡同学的信

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应该冷静分析各种类型的知识与我们未来从事的专业有多大的关系,根据与本职工作密切的程度,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知识圈”。

吴一凡同学:

你好!

在答卷中你提出:“怎样有效构建新闻专业人才的知识圈?”

无论从事什么专业,渊博的知识都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这有点像盖高楼大厦。广州有一座现代化的33层大楼——白云宾馆。这座大楼估计有8万多吨重。为了支撑这样重的大楼,建筑工人往地下打进287根钢筋混凝土基桩。钢筋混凝土基桩好比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的知识基础。基础不坚实,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应该冷静分析各种类型的知识与我们未来从事的专业有多大的关系,根据与本职工作密切的程度,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知识圈”。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至少有3个层次:

6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